刘军夫妇每天与森林为伴。时间长了,等他们回到围场县城的家中,反而都不适应了。刘军说:“现在这儿已经就是一个家了,现在回县城几乎很少。不习惯了。回县城看人多、车多、乱。要是回县城呆一天、两天的,心里特别烦闷,就跟有事儿放不下似的,就赶紧回来。”齐淑艳说:“现在时间长了,在这儿待出感情来了。回家待两天就惦记着这里,就跟这儿是家似的,老惦记着想着。”
刘军夫妇最近一次从山里回到县城家中,还是今年6月儿子刘志钢结婚的时候。说起儿子,刘军和齐淑艳都充满内疚。像林场很多职工一样,他们在儿子上小学时就把他送到县城独自生活。渴望父母陪伴的刘志钢说,当时并不能理解父母:“那会儿(我)不光恨我爸妈,林场的这些林子也都恨。因为我爸妈不能陪着我,还不是因为工作,因为这片林子吗?”
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志钢开始了解、懂得父母的工作,这片林子也从“仇人”变成了“亲人”:“感触挺大的是,我爸妈他们刚来的时候,(防火楼)周边的树特别特别矮,也就到我小腿那儿,那会儿我个子还很小。每年一到放假,我就上来,就看着树一点点儿长,现在比我还高,就感觉这树是我看着长大的。”
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40多岁的刘军夫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不少。尽管如此,他们对眼下的工作和生活都挺满意,最大的心愿就是退休后能有人继续守好这片森林。刘军说:“(我们)打算守护这片林子一直到我们退休,把它完好地交给下一拨人,这就是最大的心愿。”
父母的心思,让刘志钢看在眼中。他放弃了在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作,回到林场,在扑火队做临时工。非防火期,他就会到望火楼陪伴父母,跟着父亲学习。他希望父母退休后能接过他们的工作。刘志钢说:“之前(我)就寻思,要是我来跟我爸妈来看(守)望火楼,我孩子走的路,不是跟我一样吗?后来看我爸妈这样,我妈也快退休了,就听他们说,‘咱们这快退休了,要是换下一任,会不会像咱俩这么精心啊?’老惦记这些,放不下这个望火楼,我就寻思替他们俩吧。”
不过,刘军一开始对此并不同意,不是心疼儿子,而是担心他太年轻守不好林子。最终,刘志钢用实际行动说服了父亲。他的新婚妻子也支持他的决定。
虽然现在刘志钢防火瞭望的本事还比不上父亲,但他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刘军希望儿子能继续守好这片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森林:“我父亲那辈他们是创业,我们是二代,我们儿子是三代,这都是守业,必须把业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