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讲究秩序感,只是中国古建筑多为木材结构,相比西方古代流行的石构建筑,木构建筑更难保存,经历风雨侵蚀、天灾人祸后,远古时期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能保留至今。当然,这并不能反证从古希腊滥觞的西方石构建筑从建筑技艺上高出国人多少,只是不同文明形态下的建筑营建路径不同而已。
在帕特农神庙耸立在雅典卫城上的时候,中国的大一统时代还未到来,礼教秩序感正在瓦解,至于宗教力量更不可能借助世俗权力对国人的生活与思维进行约束。在西方,石构建筑的路径一经打开,后世工匠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建筑技艺,直到石构建筑成为表达宗教精神的载体。那些欧洲动辄兴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教堂,以及它不断攀升的建筑高度,如果不是有强烈的宗教寄托在里面,很难想象如此风格有多少实用价值。而在中国,则随着时间推移,多在木构建筑的基础上修葺完善,技术上愈发臻于精湛,以至于到了后来,仅屋顶样式就有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而作为最高等级的宫殿屋顶,重檐庑殿成为皇家建筑(比如故宫太和殿)的典范。
中西方在古代分别选取木构建筑和石构建筑为主流,与各自自然环境、文化属性有关。梁思成谈及中国传统建筑时曾称,“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教授卡斯腾·哈里斯(Karsten Harries)在《建筑的伦理功能》中认为,现代建筑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是耐人寻味的,而不同的建筑风格暗喻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西方,纵向建筑象征了世人同精神生活的联系,横向建筑则象征了凡人的世俗生活。比如,哥特式尖顶如利剑般插向天空,有学者认为它与“巴别塔式”的意象吻合,宗教式的永恒和神圣感,也通过坚固的石构建筑和纵向建筑呈现。
然而,在工业文明到来、大都市产生后,木构与石构建筑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摩天大楼代替了石构的纵向建筑,建筑的神圣感消弭,世俗生活与资本价值登上历史舞台的主场,现代性的祛魅特征在其中得以彰显。在美国,帝国大厦、世贸大楼、西尔斯大厦曾先后刷新摩天大楼高度的世界纪录,纷纷成为所在时代的标杆式建筑,象征着资本和技术实力的强大。但在近年,世界高楼纪录的领跑者逐渐向后发国家转移,中国也正在成为世界上摩天大楼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在北京,“曼哈顿模式”并未成为主流,其中原因何在?进而言之,传统建筑风格如何实现现代转化?这背后还有更多颇有兴味的话题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