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牛舍时,没有现成的样板房,请来的施工队也不专业,最要命的是搭上了积蓄,借遍了亲朋好友,工地上还不断催促物料款……深夜里,一筹莫展的赵昭和张华依偎着坐在田埂上,相互安慰、打气,天明后擦干眼泪又各奔东西张罗筹钱……
顶着各种压力,60头牛圈进牛栏后,赵昭觉得自己竭尽了心力,但当一头膘肥体健的种牛因注射青霉素过敏,活生生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时,她哭了,“这可是一万多元哪!”
“在城市生活得好好的,跑回来养牛净瞎胡闹!”公公硬生生一句话撂过来,本就心疼不已的赵昭顿时泪流满面。整整一天,她在牛栏里不吃不喝,和心爱的牛儿待在一起。看着它们清澈透明的眼眸,被它们亲昵地舔着手心手背,渐渐地,一切苦恼烟消云散了,“我相信有一天大家会理解的。”
文弱的赵昭特别能吃苦。60头牛一天要消耗千把斤饲料,收购的饲料从卸车、运到牛棚,赵昭和雇来的人一起肩扛背驮,一天下来,累得浑身散架,她却从不叫一声苦。“自己选准的路,有啥苦好叫的?”倔强的赵昭,在张华劝她返回城市时,这么说。
历经风雨,赵昭的饲养场慢慢走上了正轨,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当饲养场再次扩大时,张华也彻底舍弃了在郑州打拼多年的生意,正式“加盟”赵昭的饲养场,成了“司机兼销售
员”,而且就连当初反对他们婚姻
的赵昭父亲也隔三岔五赶来帮忙,并把自己的多年积蓄拿了出来……
不到10年时间,赵昭的饲养场从6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母牛繁育和肥牛饲养两个基地,同时,还流转、托管周边农户3200亩土地,进行着相关产业的拓展。
辛苦依旧,但当苦涩和沉重成为过去,则是满满的幸福。
带富乡邻
近几年,赵昭的繁育基地常年保持着400头种牛、每年出栏1500头肉牛的规模,赵昭的“牛把式”越当越有滋味。然而,“头疼”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一头成年牛每天产生粪便约20公斤,日积月累,基地内的粪池堆得满满当当,下雨时牛粪随雨水四处流淌,晴天时一吹风,空气里飘荡着牛粪气味……
“牛粪其实是宝。既可作生产沼气的原料,也可以制成有机肥改良土壤,还可以作为种植菌类的原材料。”农牧专家的一席话,打开了赵昭事业发展的又一扇窗……
在农牧专家的帮助下,他们利用牛粪和秸秆混合产生的草腐菌,种植的双孢菇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后,赵昭立即筹建了5000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废料还可生产有机肥不说,仅双孢菇一项每年至少增收30万元。”
回报越来越丰厚,赵昭也越来越不满足,胆子也越来越大——她在创办县级饲养专业合作社的同时,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探索入股分红形式,让当地贫困户为公司代养母牛,并以高于市场价回收母牛和小牛,带动了村里一批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饲养户张大强说,他也是2008年开始养牛的,但只敢养5头牛。是赵昭的带动和帮扶,让他发展到了20多头,并且目前全部放在赵昭的饲养场里一起饲养。“别看赵昭才三十来岁,但俺们跟着她干,养牛的风险降低了,收益也翻番了,大家养着都有劲儿!”
梦想在不断升腾。不久前,赵昭又在离饲养场两公里的山窝里新建了一座现代化标准繁育基地。通往基地的弯曲山路两侧除了树木,她特意让人种植了不少花草,还开挖了几洼水塘,“我可不是什么女强人、女汉子,女孩子喜欢的东西我也很喜欢的。”赵昭说,赏花是她的乐趣,那些水塘也是她规划好种莲养鱼的,“挣钱不能少了生活的情趣和爱美的天性。”
随手指点着身边的牛,赵昭开心地笑着说:“一头牛一万多、一头牛一万多!看看我这几栏牛,你说我有多开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