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回头看《建国大业》,时间跨度很大。整个呈现跟《建军大业》有很大区别。
黄建新:那个电影要有200个角色,只能去找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方说蒋介石的父子关系,国民党必败的哀叹,以及我们胜利时那种欢乐,记录的是编年史里发生的大事,让每一件事都朝着这个方向靠拢。而(《建军大业》)南昌起义很像“无间道”的斗智斗勇,它具备故事片的核心。而“建国”找不着中心事件的。
我们一直在找中国大片的类型的方向,这次“建军”好就好在是一个有核心事件的故事,而且是在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不像编年史,比较散,得做很多准备才能捕捉到微妙的东西,因为情节和故事其实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不完全具备的,很难跟类型挂钩。“建军”这种还是可以构成完整的故事的。从做剧本就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南都:在《建党大业》,个人觉得它在类型上又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蔡锷和小凤仙的感情戏,毛泽东和杨开慧雪地看烟花,带入了类型片元素。
黄建新:对,希望有一些段落能去写情感,改变一下完全政治格局的判断,但整个表达的还是直接对立的政治关系。到了《建军大业》,我们为什么一直要写出周一围这样一个死守南昌的人,是想竖立一个对立面,否则打几枪就成的话,整个南昌起义就会拍得不好看。
南都:这三部曲请了很多明星,确实开了个先河。
黄建新:拍“建国”的时候,我们觉得角色都很好,得找上30个明星来。后来大家都打电话来说怎么不找他/她,所以到后来就有100多个。
南都:这三部曲里的演员还是有更迭有变化的。第一代里还有古月、王伍福、刘劲这样的特型演员在;到了“建党”就变成了刘烨、朱亚文;到了第三部就出现很多人气明星。这些年主旋律电影和类型片结合得挺紧密,您觉得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吗?
黄建新:应该是越来越宽的,因为主流市场电影,反映的一定是主流价值观,要契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如果不契合,即使评论界打分很高,票房也上不去,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了。这个最大的问题,价值观和普通人没在一起。(南都:类型化这块儿,我觉得“建军”的进步很大。)导演有这能力把节奏处理好。香港导演是一直在努力学习的。
南都:重大历史题材,这三部曲之后还有别的计划吗?
黄建新:抗日战争绝对可以拍得很好。你看美国人把二战拍多少次了,《血战钢锯岭》还是让人感动。淞沪会战,管虎导演不是马上要拍了嘛。
南都记者 许嘉
实习生 聂琪
曾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