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在“遵照史实”和“怎么拍更好看”之间有没有什么取舍?怎么平衡?
黄建新:这次很顺利,在我看来,剧本定完后一切过程都很顺利。
南都:比如贺龙和叶挺在战争戏里的分工和协作,有没有史实来支撑?
黄建新:有,比如谁打哪儿,谁去夺取车站,谁躲在哪儿,谁炸谁,是分好的,拍摄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写剧本的阶段讨论了很多次,都写得很具体。导演的规划也很具体。以前的电影,就是先拍指挥部,然后现场一通炸,也看不见谁,现在能看到叶挺在怎么打,贺龙在怎么打,每个人方法都不一样,也看到了周一围怎么反抗,什么性格。在战争中看到人物是重要的。导演也是很厉害,在纷乱的战争中分了四个“头”,拍得很清晰,也拍出来了人物感情,比如刘昊然(演的)粟裕攻上城门回头一看,叶挺在地下趴着,叶挺笑了一下,把很现代的情感方式放了进去,解决了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呼应。
南都:叶挺给我印象比较深,好多人被圈粉,不像传统的将领那么沉稳,非常有激情。当时拍的时候是特地往这个方向去的吗?
黄建新:对,因为开始跟他讲,叶挺就是美国的巴顿,战争天才。导演说,这个角色就是子弹会躲着他走那种,战神。欧豪形体很帅,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气质,不是过去的那种“板帅”。他一开始演得比较稳当,后来就要求他不同方式拍。比如他掏出纸写命令那场戏,就完全能表现出军人的那种(范儿),累积到那儿就觉得挺好的。
南都:南昌起义开了一个头,还有一条毛泽东的线,还有一条隐藏的线,那是一直往下打,败仗比较多,到后段没有一个特别的高潮,这个是如何考虑的?
黄建新:这个得尊重史实,没法改。(南都:能不能只拍南昌起义?)那不行,那不是建军。因为南昌起义的是国民党军队策反,毛泽东的苏维埃红军才是真正的红军前身,这两个部队合起来才叫中国工农红军,之前的只是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不叫建军。毛泽东坚持从农村开始最基础的组织,将来的百万军队都来源于哪里;周恩来说从城市。最后是这二者合起来是中国工农红军,这才叫建了军。(历史)所以古田会议为什么那么重要,一定要写在那,因为决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
关于“大业三部曲”
“《建国》找不着中心事件,但《建军》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