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后的一天上午,吴长胜收到一张40元的汇款单,原来是田多从徐州寄还的借款,汇款单的附言上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危难之中见真情。”显然,田多还多寄了10元,吴长胜过意不去,又将多寄的钱寄还给了田多。
感谢信不断涌来
山东省烟台市供销学校企管班李志兰也是滞留旅客之一,当时她还是烟台市的一名学生,利用假期和父亲到乌鲁木齐探亲。因水灾路断,被困在这里。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父亲60岁,又有高血压和胃病,两腿肿得不能走路,而她也正在发高烧,正当他们六神无主。是一名姓殷的阿姨把他们接回家,像对待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她在寄来的感谢信中写到:“劳累了一天的施为桑叔叔,下班后还要为我们做可口的饭菜。她们只有两间房,加上我和父亲就显得窄小了,没想到阿姨把床让给我们,自己和孩子睡地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施慧琰小妹为我们四处奔波,在他们的热情关照下,我们的病终于好了。”
广西桂林《工商导报》记者杨永汉说:“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几天来耳闻目睹哈密人民对滞留旅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心里感慨万端。从所见从闻,真正体会到哈密地方政府和人民对旅客们急人之难的关切之心,我决心在回到目的地后,把所经历的一切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哈密人民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再次谢谢亲如同胞般的哈密人民!向这座伟大的城市深深地鞠躬!”
四川省简阳中学教师向梓材带着孩子赴乌鲁木齐时,因铁路中断于7月28日困在哈密,几天来,他目睹哈密人民关怀和照顾受阻旅客的情形,沉重的心情顿时消除。连日来铁路各部门、各单位、职工、家属和市区单位、人民群众昼夜为旅客蒸馒头、煮面条,并免费供应。他在感谢中说:“每当我用随身带的照相机拍摄这些动人的场面时,都禁不住热泪盈眶,真是太感动了!我住在天马饭店,这家饭店的全体职工都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为旅客服务上,并主动降低住宿费1/5以减轻旅客的经济负担。我是教理科的教师写不出能表达我激动心情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到:哈密到处是亲人!”
“我是西北农业大学八六级的一名学生,眼看一年来的离乡之苦就要结束了,我眼里望着家,心里想着家,谁料一场大水冲坏了我们的去路。我毕竟还是一个乳臭未干、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要照顾母亲,还要看护行李,这么早就让我经历坎坷的人生道路。可当我们在哈密的土地上落脚后,哈密人很快就用情和爱温暖了我们。当我们口干舌燥时,清凉的香茶、水果送来了;当我们饥肠辘辘时,可口的食物送来了。我离疆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又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听到了人们赞美哈密,我心里无比激动。我热爱新疆,热爱哈密,我为我是一个新疆人而自豪,我又为我不是一个哈密人而遗憾。回校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去美化我们的家乡,用我们的心去温暖更多的心,这都是哈密人民给予的动力。”西北农业大学学生张瑞麟在信中向哈密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地感谢哈密人民!而重庆市工人胡去礼和甘肃省兰州市李万友也寄来感谢信,表达谢意。
回忆起30
年前
的事儿,家住铁路19街的杜金霞老人仍记忆犹新。“也不知道那些曾经滞留在哈密的旅客,现在都在哪儿?如果有机会真想再见见他们。”82岁的杜金霞老人的这一席话,不仅仅是她的想法,也是很多曾参与救助滞留旅客的哈密人的心声。
那些哈密车站5天5夜的亲历者,还记得贴满“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万岁”标语的列车吗?还记得免费供应饭菜的津味饭馆吗?还记得维吾尔大妈亲手烤制的热馕吗?还记得干部职工送来的冰镇西瓜吗?还记得哈密这块热土上曾经的感动与真情吗?
30年后的今天,这个流蜜的七月,哈密正在呼叫远方的你,看到这条信息,请你拨通哈密,我们将用心搭起一座平台,续接当年的真情,让哈密瓜的甜蜜融进时光,永续流传。(
朱正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