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职工、医务人员、清洁工人来了,妇联、团委、工会、民政部门的同志来了,工人、战士、学生、地质工作者都赶来了,整座哈密城变成了候车室。人们摆下了一张张服务的小桌,送来一桶桶茶水、一袋袋糕点、一包包糖果、一车车西瓜……
滞留旅客中的肖三潮、宋晓路、余毅、黎敏、吴文中五位大学生素昧平生,在哈密站滞留期间邂逅相逢。几天来,他们亲眼看到哈密人民为滞留旅客热心服务的情景,亲身感受到了哈密人民炙手可热的盛情。西安医科大学学生肖三潮说:“我自愿报名来疆,一路的戈壁荒漠使我的心都凉了,是哈密人民的热情重新温暖了我的心,重新点燃了我胸中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火焰。”上海同济大学学生吴文中说:“过去,我认为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了一切,想在大学毕业后去做个赚大钱的差事。但在哈密,现实深深教育了我,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这就是感情。哈密人民的感情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8月1日,这五位大学生将登程离哈。就在他们临别的前一天晚上,几个人夜不能寐,反复酝酿着用什么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愿。当一封感谢信写好后,他们觉得还不满意,于是大笔一挥,“哈密人民万岁”几个大字展现在眼前。就在他们准备署名往墙上张贴时,挤在四周的旅客纷纷“抗议”,“你们不能光写你们的名字,还有我们!”“还有我!”……众人的呼声形成了一股“热浪”,推动着几个大学生署上了“全体滞留旅客”。
对哈密精神由衷的赞誉成了全体滞留旅客的共同心声。8月1日傍晚,当又一趟列车要在哈密站开出时,“哈密人民万岁!”、“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亚克西!”同样的标语又出现在即将起动的列车上。
多寄来的10元钱
1987年7月29日下午。当时哈密地区纺织品公司青年职工吴长胜正在值班,突然有人敲门,门开了,走进一位面带难色的小青年,他欲言又止。吴长胜觉得蹊跷,心想准是滞留旅客吧,就问:“您是滞留旅客?有难处需要帮助你?”
这位小青年名叫田多,是江苏徐州矿业学校采研班学生,这次利用暑假去乌鲁木齐探亲,始料不到会受阻中途,身上带的钱已不够吃饭了,可又不愿给地方增加负担去吃免费饭,所以无可奈何地走进了这个公司请求帮助,他说:“大哥,能借给我10元钱吗?”面对陌生人,吴长胜怔了一下神,很快从脑子里转过个弯,欣然掏给他30元钱递过去说:“出门难处多,何况铁路又不通了,10元钱怎么够用呢,这些钱就都拿去吧。”田多伸出颤抖的手接过钱,这哪里是钱,在他眼里这就是哈密人火热的心,他热泪盈眶,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大哥……”喊了声便哽咽着再说不出一句话来。吴长胜赶快把他扶了起来:“别这样,你们滞留旅客的难处,也就是我们哈密人的难处,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