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非常不同,其办学目的是让工人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学校主楼上镌刻的“读书和欣赏、观看和模仿、思考和工作”充分反映了劳动大学的办学理念。这一学府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求学生进入车间学习实用技术。大学下设培养高等技术人员及工程师的工业高等学院和培养初中生的技术学校。聂荣臻当时就在工业高等学院就读。
到上世纪20年代,劳动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约3000名学生的技术院校,在欧洲地区享有广泛声誉,同时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关注。1928年出版的《中法教育界》刊有题为《中比教育运动导言》的文章。其中写道:“比国晓露槐(即沙勒罗瓦在当时的音译)有工业大学,于工艺之理论与实习,两者并重,班次林立,设备极优,最宜于勤工俭学生之练习,亦宜于高深工学之深造。”
曲星大使亲自讲授题为《勤工俭学 复兴中华》的党课
努力救国的中国留学生
结束对劳动大学的参观后,曲星大使在该校已有百年历史的阶梯教室为大家讲授了题为《勤工俭学 复兴中华》的党课。曲星曾长期在中国外交学院执教,担任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当代中国外交》和《中法关系史》等课程。
曲星先介绍了晚清时代“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官派留学情况,然后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勤以做工、俭以求学”的留学高潮。他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初,受一战华工经历的启示,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催生了里昂中法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在这期间,约有2000名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其中大约有十分之一转到比利时学习,沙勒罗瓦劳动大学成为是接受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学校之一。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大多数留欧学生都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样的道路能够救中国。在比留学生先后参加了两场救国运动。
第一场是“修约外交”。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希望修改或者废除过去和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1865年签署的中比《和好通商行船条约》就是其中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赋予比方单方面的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设立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并且规定条约修改只能由比方动议,否则条约延期十年。1926年中国政府提出修改此约,比方反对并将中国诉至海牙国际法院。同年6月15日,劳动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发表了《为废除中比不平等条约告国人书》。10月,留学生三次在布鲁塞尔市中心举行游行示威,向比利时外交大臣递交请愿书,甚至有学生在市中心有轨电车的线路上卧轨以吸引社会关注。一名卧轨学生遭拘捕后在狱中表示:“吾辈为国牺牲,无所顾惜。惟望国内人士努力奋起,救我族种,挽我国权,我等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同年11月6日,当时的北京政府发布命令,宣布废除中比条约,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单方面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应该说,留比学生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