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兴达果业公司的进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许多“生态移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2007年从宁夏固原隆德县好水乡移民到中卫的詹毓琪目前在弘兴达公司打工。他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以前移民过来,就是放放羊,生活上比较困难。自从来到这里,一年挣个3万多块钱,对家里确实帮助很大。以前想出门,家庭条件限制,出不了门。自从弘兴达果业来这里以后,(我)在家门口打工也比较方便。也学到很多,比如果树上的知识,打药、拉枝,确实深有体会,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与治沙相伴而生的相关产业不但让像詹毓琪这样的年轻一代“生态移民”得以学习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而通过就业改善家庭生活;而且还让一些因为年龄大、丧失劳动力的老年“生态移民”一度困难的生活得以改观。现年62岁的邵忠义就是其中一位。2009年,邵忠义从宁夏西吉县平峰乡移民到中卫。刚来的时候,他只能靠放羊勉强维持生活。后来,邵忠义到弘兴达公司的果园找了份工,工作不累,还能挣钱。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两年。邵忠义说:“现在年轻人有手艺,都去城里(打工了)。我们(老人)在弘兴达果业打工,现在是天天有活、天天有钱。果园开在这里,对我们这些移民搬迁(的人来说),有地方打工了,都过得好了,比原来生活是好得多了。”
中卫当地还有好些像弘兴达果业这样的企业,它们依托当地政策,开疆辟土,既改善了沙漠生态环境,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在的好处。
企业的成功,也促使当地有关部门不断探索让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外援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唐希明说:“我今年做了个实验,在草方格扎好后,我也试种了一些经济林,比方枸杞、欧李这两个树种,现在成活率也比较高,就看过一年两年,结果以后的产量如何。如果要是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的沙漠里,种经济类树种能够栽植成活,活了以后有产量,能增加农民的收益的话,我们也可能以后大面积的推广。“
中卫在防沙治沙、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各个国家。2017年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屈建军教授介绍说,近年来,中科院在中卫沙坡头建成了野外实验站,为50多个国家进行了20余次培训,包括马里总统在内的各国高官和防沙治沙专家都曾来到中卫学习考察防沙治沙工作。中卫已然成了防沙治沙的“圣地”。
屈教授特别指出,受荒漠化影响严重的非洲国家可以借鉴中卫的成功经验,与中国携手抗击荒漠化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全球气候变化以后,非洲国家和我们一样,也牵涉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非洲沙漠化(防治)的提出是因为在全球变暖以后,当地人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的退化,人们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影响,才提出沙漠化的防治,在内罗毕(曾经)召开过沙漠化防治大会。我们防沙治沙的经验对非洲国家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