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指数”中的另一个子指标“农民手机APP使用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哪些地方新型农民多。前几年,雷沃公司推出类似于“滴滴打车”的手机APP,农民可以用手机来“打农机”,农机手也可以用手机来“出租农机”。这款手机APP的使用数量排名中,河南、山东、河北名列三甲,反映出这些地方农民已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种地”。
“以前都是乱找车,导致收割不及时,耽误了不少时间。今年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到农机手,太方便了。”潍坊农民张建国告诉记者。
山东省嘉祥县光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曹正涛说,通过手机APP,可以及时掌握一个地方的作业进度。比如某地今年收割作业总面积多少、目前已作业进度如何、每亩价格怎样等。“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知道该去哪里跨区作业”。
还有,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几十万名小麦收割机农机手当中,谁干活最多?“如果没有‘收割机指数’,这种‘刁钻’问题估计谁也回答不上来,但现在就不一样了。”王周元说,通过分析全国的大数据可以看到,截至6月2日,一个注册名为“小甲”的农机手作业量全国第一。今年开镰以来,他的作业时长70.2小时,作业面积634.48亩。
6月3日,河北省任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在任县任城镇彰台村麦田里查看麦粒饱满度。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厅获悉,今年河北省3415万亩小麦总体长势良好、亩穗数足、穗粒数多,丰收在望。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智慧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
一提到农业生产,很多人仍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而如今,以“收割机指数”为代表的我国农业生产,正逐渐告别“傻大笨粗”模式,变得越来越“高精尖强”、越来越智慧,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刘同理认为,目前不少地方在农作物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等各个环节将全部实现智能化,农民在手机上就可以掌握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值等重要种植数据。插上了科技翅膀的“智慧农业”,正在我国广袤的大地田野翩翩起舞。
“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农业装备发展起来的智慧农业,正成为我国许多地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说。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专注于“智慧农业”发展。梁启荣说,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开始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等创新技术,抓住我国农业现代化及制造业2025战略和“互联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打造了基于“车联网”模式的全新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当前以“收割机指数”为代表,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立在大数据之上的智慧农业,将是中国农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收割机指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提高到国家安全高度来加以认识和保护。王周元说,“收割机指数”使我国小麦生产的所有信息几乎“全透明”,当前我们对“收割机指数”的研究分析尚在初级阶段,对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