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怒江海拔2400米的碧罗雪山上,云雾缭绕间有一片上千亩的“天麻基地”,这里的主人是80后傈僳族小伙儿曲义华和光雄文。2012年以来,正是靠着天麻,曲义华和光雄文带领着家乡父老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曲义华1983年出生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古登乡马跨底村阿尼大底组,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高中辍学后,他告别家乡去缅甸打工,通过8年的积累,曲义华成了小有成就的商人。但是,在他心中,却总惦念着故乡。
2012年,曲义华听闻天麻供不应求,此时他想起在老家务农时采野生天麻的经历,“既然野生都能活,种植也一定没问题”,曲义华感觉自己找到了家乡的致富点。随后,他动员表弟光雄文加入。当时光雄文在昆明做IT生意,年收入已经超过50万,思前想后,他也决定加入。
兄弟俩游说乡亲们参与种植天麻,但却非常困难——对村民来说,地里祖祖辈辈种着苞米,这天麻是野生的,从来就没种过,就算能种,能卖出去吗?兄弟俩意识到,想要乡亲们改变想法,还得自己做个表率。
经过多次尝试,获得成功。2015年,43.5吨天麻卖出了435万,纯收入180万,跟随着兄弟俩的技术员、工人和一部分农户首先尝到了甜头,阿尼大底的村民们开始纷纷加入天麻种植的行列,“天麻兄弟”的名号不胫而走。
为了解决村民的初期投入,兄弟俩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为村民们免费提供种子,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收购成品。2016年全年,合作社销售总额达1000万元,其中农户占400多万元,利润约150万元,户均收入约3万元。在此之前,阿尼大底组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户均纯收入3000元。这个百家饭养出来的曲义华,如今让乡亲们的收入提高了10倍。
贵州养鸡大户:带动2000多贫困户脱贫
山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白层镇坝桥村兴农养殖场的养鸡大户张玉会却选择做一名“逆行者”。她将养殖场建在海拔2000余米的山窝窝里,吃住在半山腰上,她养的这鸡叫“金谷黄”,是杂交出来的品种,原生态无污染正是她闯市场的“金招牌”。
2009年春节,捂着这么多年在浙江打工攒下的一万块钱,张玉会连着跑了三个地方,最终还是决定承包家门口的荒山,回乡创业照顾年迈的父母。张玉会的养殖场如今年产值达数百万元。
因为自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张玉会希望能够帮扶一把还没脱贫的老乡们。从2015年开始,张玉会将村里的贫困户作为自己的扶贫对象进行帮扶,赠送鸡苗给他们喂养半年后出钱回收。白层镇的镇干部看到这个帮扶模式不错,于是动用专项扶贫资金从张玉会这里购买鸡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养殖。百家农户试水100只鸡苗成功后,今年发展到每户1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