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期间放置在校园内的宣传标识(擎宇供图)
对于在竞选中承诺当选后将为学生办假证和提供迷药的指责,汪芷娴称这是对她本意的曲解,她说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些字眼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对投票态度冷漠的学生,吸引更多中国学生的注意。她为自己解释称,这些词汇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认为竞选监察人是因为不了解中澳文化差异而对她产生了误解,撤销其竞选资格是不公平的。
最终,竞选监察人允许汪芷娴继续参加竞选,她发表声明称,“我被允许重新参选,能再次得到这个机会我备受鼓舞且非常感激。我认为这是悉尼大学学生会选举向前迈出的令人激动的一步,使国际学生离它更近,我很激动能够站出来向同学们讲述我对悉尼大学学生会的展望。”
中国留学生说:将 “办证”“迷药”用作涂鸦宣传是对中国文化的扭曲
这起事件引起了海内外学生的广泛热议,尤其是就读于悉尼大学的学生对这件事情的经过和处理结果尤为关注。有人将关注点放在发微信红包算不算贿选上,认为如此小的份额肯定算不上贿赂,是竞选监察人小题大做;也有人对宣传语中出现“办证”、“迷药”这样的字眼感到不可思议。
悉尼大学校园(擎宇供图)
对此,记者采访了目前在悉尼大学的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擎宇(化名),他说,“红包其实也就十几二十块人民币的事,这个可以算是咱们华人办事的一个特色吧,发个红包请大家帮忙投票什么的,可能汪同学对于学生会竞选条例没有进行研究,所以有这样一个失误算是可以理解吧,但的确是违反规定的。”
但擎宇认为,汪芷娴在宣传时将“迷药”、“办证”这样的字眼用作涂鸦宣传,这种举动很不得体。他告诉记者,在竞选期间,竞选者都会在学校的一条主路上面用粉笔写字或涂鸦,所写内容多为竞选口号,为自己造势宣传。
“学生会在取消她竞选资格的理由中,有一条就是关于这几个宣传字眼的,认为这是明显的误导行为,是宣传办假证之类的违法行为。而汪同学却辩解说这是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国随处可见的涂鸦。这一点我个人不太能认同。我觉得这个说法中的价值观有些不正确。这个是城市‘牛皮癣’啊,什么时候成了中国特色文化了?这不是拿低俗当有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