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训练孩子们的痛苦表情配上音乐特别可爱。
大女儿吉塔长大后到了大城市,配乐是舒缓的少女心绽放。
本来对印度音乐没什么感觉,散场时响起女孩子们训练的音乐,有几个观众甚至被感染到跟着哼起来。
搭载着一个好故事,隐隐透出一些血液里的“传统”,比满嘴弘扬传统文化却拿不出及格作品强多了吧。
——————————
《摔跤吧!爸爸》有些地方也许还有争议。
比方说,从摔跤到女性自由的“说理”是不是可以再自然一些?
还有女主角吉塔是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挑战父亲的经验,被安排成了彻底失败、运动生涯崩溃,于是哭着再回到父亲的规划之中。“爸爸”这个角色,是不是主角光环太强了?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整体来说,因为《摔跤吧!爸爸》是个太过典型的励志故事,可能会让人有种“都在意料之中”感觉。
当然可以说,励志运动电影都是这种套路: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用超强的意志去做,让世界为你侧目。
但一样的经典故事模板,有人讲出来就是干巴巴的虚伪的励志,《摔跤吧!爸爸》却能在细节和眼神里表达出很淋漓尽致的情感。
抛掉那些女权、体育、爱国主义的标签,就算我什么背景知识都不知道,什么衍生意义都不去想,还是会忍不住喜欢女孩子们的眼睛。
那是“很想赢”的感觉。女孩子们不管是在泥地里还是在洁净的赛场上,不管是穿得破破烂烂的还是一身专业运动服,都闪耀着光芒。
单单是这种眼神,就很催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