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以问题。今年7月,巴勒斯坦的希伯伦老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而它位于以色列控制之下——这引发了以色列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就有报道,巴以双方大使在现场发生了冲突。
每年两次的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都会谈论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的遗产、教育的保护状况。每到这时,美国都会发动其他国家,不要支持巴勒斯坦,但经常无法达到目的。克里米亚问题也会在这儿谈,但西方国家占多数,所以经常投票结果是谴责俄罗斯;但在阿拉伯问题上很难,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从感情上是支持巴勒斯坦的。当然,近几年,在美国的引导下,投弃权票、反对票的也在稳步增长。包括最近,教科文组织提出,要制订互联网空间的伦理规则,美国也不高兴。
近年来阿拉伯力量在教科文组织中稳步增长。新一轮总干事竞选,8个候选人有4个是阿拉伯人,目前最有希望的则是卡塔尔、埃及、法国的(候选人是法国总统钦点的法国文化部长)。但对这几个有竞争力的候选人,美国都表达了强烈的不信任。当然,欧美国家不会选择阿拉伯国家的候选人;以色列也会发动他的朋友反对。
不交会费对美国在这个组织中发挥作用并没有什么影响,组织中的美国雇员也是比较活跃的。虽然不交钱,但不影响美国在执行局中发挥一定作用(这也是教科文组织日常实际发挥作用的主要机构),也不影响美国国际职员的安排聘用。当然,美国目前在教科文组织的50多个国际职员,要逐步退出(合同两年到期时,不再续聘),因为不是会员国了,就不能占用地理配额了。这些人不是美国政府雇员(是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雇员),就得另外找工作了。
当然,美国不交钱还能当选执行局委员,这本身已经让很多国家感到非常不满了。两年前,美国要竞选执行局委员,克里坐着飞机就来了巴黎,安排宴请,很多国家大使都去了。第二天一选,美国依然是委员。不交会费还能享受权利,这种情况换成其他国家都很难想象,也是美国的强权和实力。
在教科文组织,美国的这种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大家私下里交流都对美国不满,美国说要开个会,大家也都去。这就是影响力。那些小国的代表如果不听美国的,美国大使说不定抄起电话就给该国总统或外长打电话参上一本了。
其实,美国就算连观察员都不是,他的小弟们也依然会执行其意志,依然可以发挥其影响,比如日本。即使不是观察员,也不影响合作,也不会褫夺美国已有的世界遗产的称号,但你以后就不能申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