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毛泽东》和《邓小平》
1993年年初,为了庆祝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宣部发出宣传通知,其中有一项就是拍摄一部电视片。这项任务交给了刘效礼的团队。
8个月后,新中国第一部领袖纪录片完成了。但是,它还需要审,审核通不过照样不能播。
一开始谁都不敢审,广电总局不审,中宣部也不审,因为大家心里都没数。后来,在纪录片制作进入尾声后,我们把该片的总顾问薄一波同志亲自请过来审看,一共12集,他看了1集就说:“很好嘛!”我们才放下心来。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立即引起巨大轰动,收视率达到28.9%。
在《毛泽东》之后,我们会拍什么,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答案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拍摄了《邓小平》。
在确定这个选题之后,我们首先就面临一个大问题:拍《毛泽东》时毕竟他已经去世了,难度会小一些,但《邓小平》不一样,小平同志还健在,行不行呢?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我就想让人先去探探风。当时小平同志正在上海过春节,我就派人去摸了摸底,他们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不过,小平同志身边的人提了几点建议:如果要拍,集数不可以超过《毛泽东》,而且要有一首好的主题歌。
这次我们还是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我们写了报告递到上面,上面表示同意,可以搜集资料,但不能成立“邓组”,要靠《毛泽东》的影响接着做这个。
1994年年初,编创工作正式开始,且又一次落到刘效礼团队的身上。
经过三年的拍摄,在1996年年末,片子出来了。主题歌就是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渲染力强又切合主题的歌曲着实为片子增色不少。
同《毛泽东》一样,谁来审是个大问题。为此,我们做了40多盘录像分别送给中央领导观看,但很长时间后,谁都没有表态。
后来我们有点急了,我就给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曾庆红同志打电话,问:“《邓小平》这个专题片领导看了没有?怎么说?”他说不错。然后,我又建议说,我们认为1997年元旦是播出的最好的时机。过了一个多礼拜,他给我打电话,说同意元旦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