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走向纵深
标准化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开始融入国际市场、置身于国际标准化环境中时,发达国家的民间标准化组织更能快速高效的制定与专利相结合的标准,形成新的竞争压力。”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孙育宁表示,随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企业必然寻求多元标准化途径,以满足自身标准化战略需求,发展具有活力与多样性的民间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将是大势所趋。
当前,“双创”带来的市场活力前所未有,载体平台蓬勃发展、社会热度不断提升,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孙育宁认为,企业需求是标准化服务业改制的第一驱动力,标准化服务路径的上升空间还很大,然而目前标准化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和扶持手段亟待完善。
为什么企业总是容易忽视标准?标准又真正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国内很多技术标准的设立都是建议性的,不具备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法律执行能力,容易使企业走入‘想用就用、不想用就算了’的误区。”孙育宁说,这意味着参与制定标准的企业最终在标准产业化落地的环节中缺乏政策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服务的积极性。
孙育宁举例说,譬如在电信行业,企业必须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才能接入数据业务,中兴、华为等企业的突围成功恰恰因为一系列强制性标准的建立,以标准化产品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只有当消费者认可技术标准作为他们采购的指挥棒,才能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用市场化手段带动标准化服务业的纵深发展。”
“中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仍需加强标准化意识,不断夯实技术标准化能力,扩大市场优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刘洪生说,企业需要通过参与高层次标准化活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能只关注创业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而要帮助企业将标准化意识落地,实现产业全链条的标准化服务。”
服务渐成规模
标准的理念、方法、原理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大幅缩短创新成果市场化的周期,一项创新技术一旦被纳入标准,将更加便于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形成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