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神探”:视频看不清脸,凭习惯动作锁定嫌疑人
“河源客家文化公园杀童案”,是曾素明近年来利用视频侦查技术参与侦办的重大案件之一。
其事迹报告中介绍道,仅2012年以来,他带领中队民警发现有价值线索超过1千多例,破获特、重大刑事案件约1100宗,抓获犯罪嫌疑人近千人,出具可作为证据使用的视听资料5000多份,挽回经济损失超3.9亿元。他被同行称为“鹰眼神探”。
“就是他”是曾素明说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办公室里每个人都知道。
“一听到这句话,我们都兴奋。你想一想,在电脑前,盯着视频一帧一帧地看,有时连着看几天甚至十几天,突然有这么一句,多么鼓舞人心。”民警包青说,经曾素明认定的可疑人员,准不会错,而且从未错过。
曾素明是美术专业出身,2001年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恰逢广州市公安局招考素描专业的民警,抱着“拿笔杆子的,不如拿枪杆子”的想法,他顺利应考,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曾素明认为,专业优势给图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说,很多人看视频,就望着某一个点不动,所以看视频里的人基本雷同,而画画讲究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所以他看视频,都会先看整个画面,因为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态,整体看完后,再看每一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细节和点。
在广州2014年“7.15”公交车纵火案中,他根据视频逐个“数人头”,通过人群中一个人影比别人多了个“小疙瘩”,锁定携带爆炸物的嫌疑人,进而找活动轨迹;在2015年广州女大学生流花湖沉尸案中,他通过视频审视进出公园群众的体态步态,发现一个男子行为怪异,只见他手上拿着三个塑料袋,分三次扔东西,于是排查出嫌疑人。这些案例均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十大经典案例”。
曾素明(左二)在办理广州流花湖女大学生沉尸案。
曾素明说,多数嫌疑人在案发前后心理紧张,某些行为难以自控,其习惯行为会得到加强,辨识行为特征有助于发现、认定嫌疑人,某些行为甚至能反映出其职业属性。
他经常留意嫌疑人的小习惯,如用手拢头发、兰花指、特殊的吸烟方式、步态特征等。他认为,视频可能很模糊,但人的习惯性动作基本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