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历年改革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有的已基本完成,有的已出台方案,有的正在开展试点,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化解短期风险、推进长期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就来源于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打破既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守,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发展。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之所以成绩斐然,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两个一百年”目标有效地凝聚了人心,为中国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心愿。从大的历史逻辑来看,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是历代先贤的共同设想,而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是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经历了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具备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而从东西方的对比来看,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的中心,但近代以来,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在西方世界崛起的同时,中国逐渐进入一种落后挨打的局面,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所有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将“两个一百年”作为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不仅凝聚了人心,也为人民的艰苦奋斗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改革果实渐趋丰满。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结构性失衡,特别是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等亟待缓解,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十八大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有效破解产能过剩难题,逐步消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进入壁垒。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提高了潜在经济增长率。
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改革成就的根本保障。改革的成就固然与短期的经济政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系列治国理政举措当中,对于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性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深度改革,保证了“私权赋予”与“公权约束”,从而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扫清了障碍。一方面,“私权”被有效赋权和保护。例如,对农村土地进行了确权,赋予农民权利,在现有各类法律保障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通过编撰民法典对产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公权”被有效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通过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系列文件和讲话精神,以及反腐败领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得公权力被关在了制度的笼子里。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为我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结合提供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