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之痛引发创业构想
第一次创业失败让冯希祥感受到切身之痛。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萌发了创办创联工场的想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冯希祥的经营理念也并非从创业之初就有。2008年创立创联工场时,他的初衷就是为创业者服务。
2005年,冯希祥辞去国企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创业项目是一个食品代理公司。正在冯希祥踌躇满志时,失败也悄然来临。2006年底,食品加工厂的资金链断了。冯希祥选择了放弃,决定把公司卖掉。
冯希祥将这次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创业经验不足。“第一次创业,对创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资金问题引发了一连串问题,超出了我的应对能力,也找不到人指导我、帮助我,很快就撑不下去了。”
偶然的机会,冯希祥在香港接触到了联合办公模式。“好多公司的人都在一层楼上,大家在各自的隔间里办公,又在公共空间聊天、开会、讨论问题。”他觉得开了眼界。
回家路上,创联工场就在冯希祥的脑海里诞生了。“当时,国内联合办公租赁企业还很少。我当时就想,如果做一个这样的创业项目,不但模式新颖,还可以帮助很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帮助他们节省资金,少走弯路。既能挣钱,也特别有社会意义。”
2008年5月,在山东济南一个2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创联工场诞生了。
不断进化的“办公室二房东”
每一个服务细节的优化,都来自于创业团队坚定的产品意识,经营之路始终不忘为创业者服务
企业成立了,挑战却刚刚开始。如何做好联合办公,冯希祥用了近10年不断摸索。
公司成立之前,冯希祥做了市场调研,并做出乐观估计,“至少不会亏钱。”然而,现实很快给冯希祥浇了一盆冷水。一个月后,他只收到了198元钱。租金收不回来,大家也普遍评价不高,“乱哄哄的,感觉很吵,影响工作”。
就在那时,冯希祥第一次体会到,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必须把每个工位看成一个产品,注重用户的体验度”。随后,冯希祥带着团队对办公空间进行了升级改造,区分了独立空间和公共空间。改造完成后不久,所有工位全部租了出去。
然而,公司距离盈利尚早。满打满算,一个月租金不到1万元,冯希祥光给团队发工资就花去4万多元。他意识到,必须进一步扩大规模,通过均摊降低运营成本。很快,济南的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联合办公空间诞生了。2009年4月,冯希祥又带着创联工场来到了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