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将履职当作索取私利的筹码,是袁细娇将“黑手”伸向贫困户的心理动因。类似的,不论是在服务贫困群众的过程中,因自身回报甚少而心态失衡,还是自以为争取项目、发放款项劳苦功高,便理直气壮向受助群众索要“跑腿费”,等等现象,根本上都源于干部头脑中的私心作祟。这种以权谋私的补偿心态不仅违背党性原则,也直接助长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触碰党纪红线的行为。
对策: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碰,这是一条纪律高压线。扶贫干部理应明白,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摆脱贫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什么利益交换。无论以何种理由雁过拔毛,都为党纪国法所不容。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对胆敢向扶贫资金“动奶酪”的严惩不贷。一经发现,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强化震慑效应。同时,发挥好巡察利剑作用,深挖细查,护航扶贫资金“颗粒归仓”。
应付心态
案例:2014年底,时任小江镇民政所副所长李福忠在五保户动态管理上报工作中,在没有上门核实的情况下,仅凭村干部的口头汇报,就向县民政局上报扶贫户付某生已死亡,县民政局于2015年1月开始取消其五保待遇。之后,付某生因没有领到五保金到镇民政所反映,2015年10月份又恢复其五保待遇。李福忠对上述行为负有直接责任。2017年4月6日,小江镇纪委对其违纪问题进行立案审查。
实质:该审核的草草了事、该把关的层层放水,一些干部由于在扶贫工作中作风不实,使履责流于形式。基层干部是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直接面对贫困群众。工作的推动如果浮在面上,群众的获得感就很难实实在在。监管者得过且过,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贪图“奶酪”的硕鼠就很容易乘虚而入,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扶“假贫”、假扶贫行为将啃食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对策:脱贫攻坚需要做一番绣花功夫。扶贫干部要自觉加强严实的作风,杜绝走马观花的浮躁心态。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正把心下沉到扶贫一线,把每一个扶贫细节做实、抠细。
各级党组织通过全方位督促检查,对不作为、慢作为尤其是以形式主义落实扶贫政策等现象,加大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倒逼各级干部以严实作风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不偏向、不走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