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和资金的联动性增强,带动城市圈房价联动性增强,揭示出城市群发展是下一阶段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价在同一城市圈内的同涨同跌趋势,2017年7月份上海新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带动苏州房价上涨。
二是城市圈内部房价呈现明显的梯度递减分布,这显示出不同城市在整个城市圈中的功能定位差异。环北京城市圈中,天津房价水平为北京40%左右,廊坊整体为北京的30%左右,保定、承德、唐山为20%以下。环上海城市圈中,苏州房价为上海的65%左右,无锡、南通为30%左右,常州、湖州、嘉兴为20%。而环深圳城市圈,东莞、广州房价为深圳的30%。
三是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同一城市群的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走势也呈现分化的趋势,显示出在同一城市圈内,不同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紧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何借鉴发达经济体的城市群形成历程?
从探讨城市产业布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讲,美国的历史进程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美国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或城市群之间动态重构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自发力量所驱动,因此发展脉络清晰,带有一定的“原生态”特征,据此可更准确地认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如果简单归纳这个历史规律,我们可以把它概括如下的三个内容:
第一,从驱动力来讲,大机器工业在19世纪中期启动了美国城镇化的引擎。城市是工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载体,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地理空间、自由流动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的集聚。但工业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城镇化的完成。与工业化发展形影相伴的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快速扩张,这些行业的扩张导致更多人力资源直接从一、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导致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有更快和更长久的提升。
第二,从人口和产业的区域布局结构看,美国城市的发展自东北部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到中西部五大湖地区,再到西海岸地区,自东向西,具有明显的三阶段梯度开发的特征。每一阶段的开发都是一次气势恢宏的“人”与“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并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孕育出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化分工极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第三,从城市空间构成看,在“区域增长极”中,“人”与“产业”的集聚终极形式就是大都市区,并以此为辐射中心,不断兼并扩张,最终与区域中临近大都市区形成“大都市群”或“大都市带”。如:19世纪上半叶纽约率先繁荣,以此辐射,北起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特区,南至里士满,沿大西洋沿岸跨越10个州。19世纪下半叶芝加哥脱颖而出,以此辐射,东起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西达圣路易斯,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成半月形。二战后洛杉矶迅速崛起,以此辐射,北起西雅图、波特兰、旧金山、南至圣地亚哥和凤凰城,连绵贯穿了整条西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