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2013年以来,县里在兴街镇三光、拉孩、老街、安乐、戈木、甘塘子6个村规划了2万余亩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对“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统一规划和整治,同时探索产业发展、水务管理的新机制。“整个片区已完成1.9万亩的土地整治,新建公路40公里以上,建起10万立方米的小水坝,41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输水主管道40公里。”李文发说。
当荒山披上绿装,田里种满作物,村容整洁有序,饮水取水也不再困难,大山之中升起新的希望。
精准扶贫奔小康
5年来,循着“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模式,西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曾经深陷贫困的山里人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径。
在江龙村的果园里,挂满枝头的橘子和柚子绿得发亮,果香扑鼻。刘超仁告诉记者,当年,他和6户村民一起将红河州建水柑橘引种过来,经试种发现这是一条致富好路子。“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种柑橘,全村果园面积已增至420余亩。村里的农户,年均收入能达到4万元,高的有10万元。”
在兴街镇者保村凯明李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多社员鼓足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栽李子树既能绿化荒山,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丰产期的李子树每亩能收入700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赵凯明说,“李子销往昆明、贵州、湖南等地,也出口越南”。如今,干劲十足的社员们正憧憬着在东南亚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在拉孩村,看着长势良好的农作物,村党总支书记刘丕荣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土地治理好之后,村里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群众种烤烟、三七、核桃等作物,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增加到7300多元。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在外面务工的人也都回来了”。
石漠化地区的人们如何摆脱贫困,是困扰着几代人的难题。如今,随着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人们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没有石漠化治理,脱贫就无从谈起。”在谈及石漠化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时,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说,“我们所做的土地整理、水利建设、产业发展等,最终目的就是精准扶贫”。
为加快脱贫步伐,西畴县努力尝试了各种办法,推行“社信合作、社企合作、社员合作、劳务合作、消费合作”五种合作发展脱贫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引来脱贫发展的“活水”。去年全县实现2个贫困乡镇、12个贫困村、1495户5600人脱贫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1529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42%。
在兴牧牧业有限公司惠牧生猪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帮扶贫困户,公司已吸纳2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入股5000元,每户每年可获得股份红利。公司还把西畴农特产品定点派送业务销售收入5%的红利分给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今的西畴,山头绿起来了,村庄美起来了,群众富起来了。老百姓说,奔向全面小康的路越走越有希望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曙红 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