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以钉钉子精神努力破解超大城市面临的各种难题。采取超常规措施“铁腕治污”“铁腕治霾”,全市燃煤总量从2012年的2300万吨压减到今年的700万吨以内。连续实施两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是消除黑臭水体。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从2011年的1.69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2.43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4%。分年度制定实施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今年将超600公里,中心城区绿色出行率升至72%。
我们坚持像绣花一样打理城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实现全覆盖。开展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创新建立街巷长制,目前核心区所有街道都有了街巷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在不断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发挥好北京的最大优势“科技和人才”
记者:北京的科技创新引领有独特优势,目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陈吉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011—2016年增长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左右,全国最高。2011年以来,北京地区共有46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比例超过30%,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20.7%。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辐射带动进一步增强,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4.6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把科创中心建设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与科技部共同组建北京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88项任务和127个项目全面启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努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记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请问北京在这方面有哪些成效?
陈吉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这些年,首都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驿站基本覆盖老年人口密集区;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学位14万个;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农宅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成效显著;“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群众生活更加便利。二是优质资源布局更加合理。鼓励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立53个医联体,600多家医疗机构参加,优质医疗资源有序向郊区转移。三是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今年又启动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整体推进考试招生等教育体制改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四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以内,建立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挂钩的社保标准调整机制,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我们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坚持落细落小、多办实事,努力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