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度过3岁生日。3年来这里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获得融资743个,融资成功率39%,融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40多家,独角兽企业2家。
“在创业大街,政府部门、中关村管委会等起到了服务市场、服务创新创业的作用。加上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服务平台等创业生态的构建,使这里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沃土。”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308家,其中境内211家,境外97家,总市值达5.2万亿元,连续3年保持50%以上增长。市值超百亿元的企业132家。
“受惠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在北京迅速萌芽、发展。”王德禄说,“北上深杭”已成为创新资源良性循环的典范。
——前沿技术的引领。
《报告》显示,独角兽企业主要诞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领域。业内人士认为,得益于中关村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强大产学研平台,一大批前沿技术在这里诞生,催生了一批独角兽企业。
6月8日,北京科博会上,由达闼科技开发的云端智能导盲机器人引人注目,其可把云端“大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传感器等结合,通过“头盔”传递信号,为视障人士提供物体识别、避障等服务。而在北京独角兽企业中,像达闼科技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
中关村为什么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走在前面?其中一个因素,是得益于这里聚集的众多大型跨国企业。郭洪说,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了大量顶尖人才,一旦有人出走创业,在北京就能迅速组建世界级的团队。
今年2月,小米发布自主研发中高端芯片“澎湃S1”,并同时发售搭载该芯片的智能手机。研发这款芯片的是小米独资子公司松果电子。其CEO朱凌说,北京太像硅谷了,不管是人才、科研资源、创投环境,还是创业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小米选择扎根于此的原因。
创新样本,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去年就新增了25家独角兽企业,新动能尤为可观。
专家认为,新经济现象不仅带来了新需求、拉动新就业,也加快推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以往经济的“虚”与“实”分离的状况不同,技术创新带动了这两者的贯穿融合。郭洪说,在中关村,虚实结合得非常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