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方式中,尤以变造票的仿真度最高、鉴别难度最大。变造银承一般通过加“0”或者改写,将银承金额由小变大;而除了被修改的极少数的关键要素,包括印章在内的其他部分都是真的,非常容易瞒天过海。
而“小票套大票”的手法,更是不法分子为躲避查验惯用的“画皮”。具体到这张变造银承,出票人在同一天内连续签发若干张连号银承,其中一张为真实的大额票据(420万元),其他均为数千元的小票。因为票号相连,在给这些小票“易容”之时,需要修改的仅有“票号末位”、“小写金额首位”及“大写金额”几处,把可能的造假纰漏降到最低。
这一点微乎其微的纰漏,则是在反复拉锯的传真查询中暴露出来的。
在常规查询后,沈佳宇向承兑行发起了传真查询请求,但承兑行提供的银承第一联(底卡联)的影像与票据实物并无明显区别。“按照人民银行对票据查询的要求,只需比照第一联底卡影像即可。但是我行始终坚持‘有疑必查、查必彻底’的内控合规要求,向承兑行再次发出传真查询,恳请其提供该银承的第二联影像。”沈佳宇说。
天网恢恢,也正是这第二联影像,将这张银承做假的嫌疑彻底坐实,第二联影像中印章盖戳和实物票据上的位置明显不同。通过这一细节可以判定,这是一张变造票。
“从技术上看,不法分子既然能无中生有彻底伪造出假票来,那么在真票基础上小改几处更是不在话下。”楼敏说,“然而柜员手工盖的印戳,位置和角度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不法分子机关算尽,还是因为我们多要了一联影像,揪住了狐狸尾巴”。
事后,第三方公司专业鉴定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判断。该票据在红外光下票号和大小写金额均被涂改,表现为票号末位“8”疑似由“5”变造,大写金额“肆佰贰拾万元整”为全部刮改而成,故红水线明显有刮改、挖补痕迹,小写金额的“2”由“¥”变造,且“2”后面的所有数字均为刮改。在紫外光下票号处的团花及整版兰花图案均有明显断痕,紫外光下呈明亮色。用特殊蓝光检测,票据号码、金额处的底纹有明显断痕,说明这张银承确系变造而来。
事实确凿后,浙商银行杭州分行立即报案,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对涉事公司进行调查。(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