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其中说他要通过和不同人的交谈来检验自己对当下的判断。
牟其中对于信息极度渴求,他将自己当年的成功也归功于对各种信息的把握。如今他依然把信息的获取作为一项主要工作。
早在1995年,牟其中携带南德卫星到美国华尔街寻找上市机会时,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当时牟其中曾问身边的人:“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取得一切,甚至面包吗?”
回到北京后,牟其中立即购买了路透社终端,当时南德大楼大厅的电子大屏上,每天都在不断滚动更新2000条路透社新闻。同时,南德又铺设了专门用于上网的光缆,这是当时全国继中科院高能所第二家铺设此类光缆的单位。
在狱中,牟其中保持了大量的阅读习惯。经过和外面半年的接触,虽然北京早已不是他印象中的北京,但从信息流通的角度讲,牟其中不认为自己与社会脱节了,相反他认为外面的人很多信息还不如他掌握的多。
对于不断的会见,牟其中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在这些人中寻找到能和他一起再次创业的年轻人。
5、使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黄金时代”
刚出狱时牟其中说,智能手机、微信这些,自己都知道,只是不会用。他说,要学用手机,还要申请微信号。
保持了在狱中养成的对科技信息搜集的习惯,牟其中出狱后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都保有强烈的兴趣。
今年4月份李彦宏出版了《智能革命》一书,牟其中读过全书后,对刘慈欣写的序言《AI时代的曙光》很感兴趣。
刘慈欣在序言中,叙述了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冲击之后写到:“这是真正的人类解放,是向着古老的乌托邦理想迈进的一大步。2016年是《乌托邦》发表500周年,但托马斯、莫尔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的理想会借助于智能机器实现。我很有兴趣的想,如果卡尔·马克思知道人工智能这回事,他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科幻作家的这个问题,牟其中很郑重的表示:“《南德试验》一直在试图回答这样一个划时代的问题。”
在牟其中的话语体系中,充满了对于时代大背景的铺陈。他不断强调,他的经历是随中国的改革历程前行的,如果抛除时代背景,他所做的一切也都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