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从“大件”到“新共享经济呈现哪些特点小件”?
从汽车、房屋这些共享“大件”,到现在通过刷手机分享雨伞、篮球、玩具、服装等“小件”,共享经济正逐渐渗透日常生活。
1小型化
如今,在南方一些大城市的连锁餐厅、商业综合体,吃完饭、逛完街再也不用担心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了。用手机扫码可以在共享雨伞投放点借、还伞。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曹磊表示,共享经济从一开始的网约车,到后来的共享单车,再到现在的共享充电宝,物件的形态越来越小。“充电宝、篮球、雨伞等物品,都被投资人看作是高频、刚需,通过互联网提高物品利用效率。”
2低价化
“收费越来越低,甚至使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积分可以免押金。”曹磊说,共享篮球收费为每小时2元,押金费用为29元。以“猪了个球”为例,目前收入来源主要为篮球的租金,未来通过积累流量进行变现。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认为,由于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程度不够高,要让大家拿出有价值的资产出来共享还比较困难,所以出现了诸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低收费”的共享经济形态。
3私密化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被共享的事物越来越私密化。”曹磊说,不单单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私人化物品,共享知识、经验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共享从实物向服务转变。
比如,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罗辑思维旗下知识服务App“得到”、知乎网推出的知识分享社区“知乎live”、果壳网推出的付费问答产品“在行”“分答”等,在共享知识领域,共享经济让众人的智慧得以分享。
“把自己的经验、技能、知识按需分享,知识变现在很多投资人眼中具有长期价值和战略机会。”腾讯投资部执行董事夏尧表示,知识分享领域前景广阔,未来存在很多演变和扩展的空间。
众议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安全与资源浪费问题值得关注
虽然资本涌入共享经济领域,但也有投资人认为,随着共享经济热度攀升,“伪需求”“伪共享”让市场“虚火旺盛”。比如,不少网友在微博吐槽,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借和还都不太方便,只是现阶段资本“跟风”一哄而上,市场需求被迅速放大。
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本热捧下,先拼密度、拼规模,抢占线下网点,入驻各大城市商圈,部分新出现的共享形态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经济在安全性、资源浪费等问题上也频遭质疑。一方面,公众担心这些“共享事物”被不法分子植入病毒等获取个人信息,通过手机扫码造成数据泄露;另一方面,雨伞、充电宝等物品损坏率较高,容易造成大量破损物品堆积,产生资源浪费。
此外,社会信用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掣肘共享经济的发展。“目前,共享经济仍以商业信用为主,权威性、完整性不足,信用判断还比较单一;且线上线下信用信息脱节割裂,很多线上信用信息到了线下没有制约力,实用性大打折扣。”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未来若能提高政府权威主导信用的参与度,盘活政府数据,才能更好地支撑共享经济创新。
“共享经济不是万能钥匙。”曹磊说,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共享?共享是否真的有价值?物品拥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可以进行切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