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洋”粮票。
票面的花花绿绿,加上各地标志性建筑、风景,蒋俊每看一张都沉迷其中。从家乡重庆到青海省格尔木,异乡高原单调的生活因为有粮票的陪伴显得有滋有味。1979年12月,蒋俊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湖北江汉油田管理局,收藏多年的粮票也被他一并带到了江汉。蒋俊说,他收藏粮票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以交换为主。1982年,江汉油田发布了石油系统第一套粮票,1991年10月,江汉油田宣布停用粮票时,单位食堂的粮票成捆搁置,“我就以低价买下搬回家去。”蒋俊把买来的粮票寄给外地票友,外地票友再寄回各地粮票,他收藏的粮票数量开始大幅上升。
图为“票证时代”最早的粮票。
1991年6月,为方便跟各地票友交流,蒋俊以手刻油印的方式创办了第一份民间粮票刊物《集粮贮趣》。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由蒋俊一人操手。《集粮贮趣》很受粮友们欢迎,“总有外地粮友写信找我要。”从1991年起到2003年,蒋俊收藏粮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该有的我都有了,交换已经不能够吸引我。”然而,资金的欠缺让蒋俊深感为难,便想出了“以票养票”的主意。““我把手上多余的粮票整理成目录,在《集粮贮趣》上卖。”“生意”愈渐红火起来,《集粮贮趣》也越印越多,到2000年时,每期能印近千份。2003年以后,蒋俊对粮票的要求越来越高,收藏粮票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直至2009年,在网上发布信息逐渐代替了费时费力的手刻油印,《集粮贮趣》也在经历了186期后停刊。
图为1957军票样票,苏联印制。
今年是蒋俊收藏粮票的第42个年头,从1974年到2017年,63000多张粮票让他在粮票收藏界站稳了脚跟。1996年,蒋俊的文革系列粮票首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当时的馆长说博物馆愿意出200万买。”他表示,因为当时年轻,自己也想继续收藏下去,于是拒绝了。除文革系列粮票外,蒋俊收藏的军用粮票、明清粮票收获了同样的瞩目,同行估价均在在百万以上。相较于百万叫价,“官方认证”更让蒋俊开心。“他收藏的粮票中有的还是国家二级文物呢!”川粮会副秘书长李安友说。据他介绍,一张印有“毛主席万岁”的山东省孤品粮票,在1998年时就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图为蒋俊。
1999年,蒋俊应邀参加“川粮会”成立大会,文革粮票被邀请参展,蒋俊与家乡粮友的联系密切起来。2013年3月退休,蒋俊回到了成都,并在同年12月被选为第四届川粮会会长。除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票,明清粮票也是蒋俊用力的重点。1998年,他曾以800元的价格从广西藤县一位农民手中收获一张洪武元年(1368年)时期的官田租据。“据考证,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位之年的票,这是我收藏的粮票中最古老的。”蒋俊说。除此之外,雍正、乾隆年间的粮单、租据他也有收藏。“不同于近现代的粮票是有饭吃的象征,古代‘粮票’实际是交租的凭证,两者的作用不同。”蒋俊介绍说。从2013年年底回川至今,蒋俊每周六都会参加川粮会在文殊坊收藏市场的聚会。“最近我正在策划一场粮票上‘粮食作物欣赏’的展出,协会成员都在帮我,预计4个月之后会与粮友见面。”他表示,非常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到时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