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卖米的,现在是买米的。”傅梓芳套用村里的话说,日子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2002年前后,包括月亮埔在内的7个自然村建起鞋厂。十几年间,仅玉叶村最多时就有100多家鞋厂,外来人口多达1.5万。各个村之间,道路拓宽升级,村民合伙办厂,村庄间翻新的房屋也慢慢越过了村界。到近两年,鞋厂饱和,尿不湿、卫生巾的工厂开始出现在村里。
变化来得应接不暇,“村和村之间交往密切,很难找到以前那种明显的界线了。”傅梓芳说。
梧山村的一处祖屋。
晋江支流东溪在月亮埔和梧山两村交界的水田里s状穿过。村民翻新的楼房一家挨一家,犬牙交错,包围了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去,除了祖屋和宫庙,村子里几乎看不到老旧房子。新崭崭的房子,外立面贴满瓷砖或白色大理石,罗马柱撑起半圆形的阳台。天上白云流过,搭着脚手架正在建设中的房子传出叮当作响的声音,像在提醒来者,村庄还在迅速发展。
曾经引发村庄冲突的水源,如今已被路旁的工厂掩盖。鞋厂的招牌挤满了视线,玉登、足豪、捷步……玉叶村变成了南安的一座“鞋城”,超市、手机专卖店等各种店面几百家,除了呼啸的货车,三路公交每天在村里穿梭。
隔壁的梧山村,除了制鞋,村民还把水暖生意做到了全国。去年落成的一座王氏祖屋里,悬挂着来自成都、昆明、贵阳各地商会送来的牌匾。
5月9日,王跷鼻领着记者去看在建的一座新祖屋。刚刚打起的地基上,几位工人在卸沙。在不到五百米地方,另一个祖屋去年刚刚落成。“花了将近一百万”。
尽管新建的祖屋富丽堂皇,但王跷鼻和傅梓芳很明显地感觉到,乡族旧约的约束力在下降。“大家对土地的依赖少了,都忙着出去做生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受这些老思想的影响。”
现在,宗族权责更多时候限于村内的公益事务。村里修路、盖活动场所,他们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建祖屋、修族谱,“捐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
王跷鼻和傅梓芳在仪式上跪拜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