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山和月亮埔,走不多远,拥挤的新建楼房间,就出现一座闽南特有的红砖厝。燕脊飞檐,屋脊和高高翘起的屋角上,彩绘的游龙拱卫着庙宇。
这是上百年来闽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村民建起两层到十层不等的新房,家家户户辟出风水出众的位置,供奉着观音菩萨、地爷、关老爷。村民认为,各路神明各司其职,保佑着生活的顺遂。
除了摔月牙板请示神明的仪式,两个村派出的村民代表还共同抽了签——上上签。解签的师傅手一挥,“这是大好事,你们从今天开始,回去就能通婚了。”
村民代表抽得得上上签。新京报记者李兴丽 摄
为了让村里人信服,签面被拿回去,供村民们传阅。
5月1日上午9时,是傅梓芳和王跷鼻等人选定的良辰吉日。地点选在梧山村的防堤路上。这是两村交界处,当年路面从4米拓宽至10米,曾占用了月亮埔村民的耕地,但并无人要求补偿。“这是两村村民交情的见证”。傅梓芳说。
“百年恩怨化云烟,两村婚娶成坦途。”十几条条幅铺满了村庄。供桌上请来了万公妈。这个传说中抚慰千名抗清将士亡魂的万公妈,成为两村都信服的神明。
猪脚、鱼、鸡,苹果、香蕉,供品摆满了桌面。
9时整,傅梓芳和王跷鼻共同燃起三炷香,在村民的叫好声中,跪拜祈福。这一天,王跷鼻专门穿了件崭新的白色衬衫,他拿着话筒有些激动:“以前朋友兄弟一起出门赚钱,现在在家,我们也(可以)变成朋友兄弟了。”
鞭炮声中,两村300余年的婚禁成为了历史。
梧山村老人会会长王跷鼻在“破冰”仪式上讲话。
延续几百年的“毒誓”
月亮埔和梧山不通婚的“毒誓”要追溯到300年前。
“大致就是因为争夺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坑沟水源作为灌溉水。”5月9日,傅梓芳指着村庄不远处的一条溪流解释。最初几家几户的争执,发展成两个村,甚至两个姓氏的争端。
月亮埔以傅姓为主,自明末清初从中原迁来泉州,已发展到35氏,大约2000多人。梧山村以王姓为大姓,人数有近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