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中站出一名男子,二话不说就掏出银行卡刷了1260元。见其他游客没反应,“富二代”又说,别人都不信任他,只有这名男子信任他,因此把1260元退了回去,又掏出一枚标价数千元的玉貔貅赠送给男子。
部分游客见状,上前凑在“富二代”身边。“要是送个镯子给我,我就刷卡了。”游客中一位老太太说。
“富二代”又问谁敢刷卡,这次有5名游客刷了卡。他们被“富二代”请去站在柜台后面,体验当老板的感觉。
最后,无意刷卡请“富二代”吃饭的游客被要求回到大巴车上,有意请吃饭的游客则被留下,继续与“富二代”交流。
张娟说,之前她在玉器店就是着了同样的道。她也是这样被一步步引诱,分两次刷掉近万元。
心理学家揭秘游客为何中骗局
张娟一直不明白为何会乖乖地给那名“富二代”刷卡。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根据张娟和新京报记者的体验经历,从游客心理上进行了揭秘。
陈绍建认为,从心理学上分析“一日游”骗局,符合一整套的心理暗示系统。导游一路上给游客讲述貔貅、风水,是事先的暗示,先把知识铺垫好,让游客之后更容易相信。
此后,“风水先生”、“富二代”等人物轮番登场,不断重复信任、交朋友、招财等话术,是强化心理暗示。陈绍建说,同时在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风水先生”、“富二代”等人的形象被塑造成为权威人物,这是利用大众对权威的崇拜进一步强化心理暗示。
陈绍建说,当一天的行程临近尾声,游客们身心疲惫,导致人们的判断力有所下降。游客们又被请到一个封闭的房间内,在疲惫的状态下不断听人反复讲述,此时暗示的效果更强。
不过,陈绍建认为心理暗示有个体差异,有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就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接近催眠的现象。
在骗局中,有很多游客受骗的另一个心理学原因是群体极化现象。“有几个挑头的人这样说,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又不敢说,时间一长,众人的观点就会越来越极端,群体极化现象会对人产生约束作用。”陈绍建说,在一日游受骗案例中,工作人员让不相信的人离开,让比较相信的人留下继续听,就是为了营造群体极化的环境和氛围。
多部门打击一日游“乱象”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表示,根据描述,游客很有可能遭遇了诈骗团伙,对方打着“一日游”和“赠送玉器”的幌子,精心设计骗局,一步步将游客拉入圈套。有些外地游客初来乍到,防范意识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
张新年建议游客不要轻信身份不明的“旅行社业务员”,出行前要签订书面合同,支付相关费用时也得要求开发票,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维权的证据出示。如果遭遇了虚假宣传、旅游欺诈或强制消费,要及时打电话向主管部门投诉,必要时要立即报警。
4月26日,北京市旅游委官网发布《关于开展“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要求,重点对街头招徕、二次收费、诱导或强迫消费等违法违规“乱象”进行严厉打击。
近年来,旅游、公安等多部门针对“一日游”乱象曾多次采取整治行动。
公安一线办案人员坦言,旅游行业的违法犯罪行为中,触及刑事犯罪的较少,大多行为都只涉及行政处罚。因违法成本低、处罚力度轻,故对旅游市场违法行为和旅游市场的治理,只能“随见随打”,增加联合执法频率,震慑和打击并用。
警方提醒来京游客要选择正规的北京市旅游集散中心,切勿相信街边招揽推销的“廉价一日游”,黑导游都是先把游客骗上车,中途加价,游客容易被宰,权益难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