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利益不易受重视
另一方面,德国选举法规定,只有年满18岁的德国公民才拥有选举权。而部分联邦州议会选举已经把年龄要求降低到16岁,近年来针对联邦议会是否也应该将年龄下限调整为16岁的讨论非常热烈。德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导致年轻选民占比较低,年轻人投票率也普遍低于年长者。因此,年轻人参与政治的意愿和力量均比较弱,政坛依然是老一代的舞台,这导致年轻人关心的议题不易受决策者的重视。
从2013年联邦议会选举来看,年龄在21岁至25岁间的选民中,只有60%的人参加了投票,低于平均投票率,而60岁至70岁间选民投票率高达80%,40岁至50岁之间的选民投票率与平均投票率持平。本届选举的6150万选民中约有940万选民年龄在18岁至30岁之间,而60岁以上的选民人数约2230万人。年长选民人数多,投票率高,与之相反的是年轻选民人数少,投票率低。那么,年长选民所掌握的话语权要远多于年轻选民,年长选民关心的议题也更易得到贯彻。
以养老政策为例,“母亲养老金”计划和“63岁提前退休”这两个大选关键议题在这一届政府都得以实现,而年轻人关心的教育、互联网等和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问题还没有彻底落实。年轻一代的利益受损,代际公平欠缺。
选举制度偏离最初的意图
再看今年的大选,借用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瓦尔德的话,“基民盟认为,德国一切良好,要感谢默克尔,一切照常”。
而默克尔的挑战者舒尔茨将社民党的核心议题设为“社会公正”,拟修改《2010议程》,主要受惠的是失业人群,以此促进社会公正。舒尔茨民调支持率短暂高歌猛进后一路下滑,显然选民对他的执政理念不满意。尽管社民党着手调整策略,抛出“教育全程免费”“取消轿车高速公路过路费”等新话题,但也仅是拉票策略而已,其可行性并未经过严密论证,可信度低,绝不是对年轻人利益诉求的真实回应。
德国联邦选举制度已有60余年历史,且形式基本保持不变,甚至被一些国家视为典范。表面看,该选举制度确是成功的。而这一点恰恰导致德国人不再追问一个好的选举制度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无论是选举制度本身的合法性,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政治决策者行为的合法性,都取决于选举制度是否还能按最初的意图发挥作用。面对社会的多元和民意的分散,德国人应该追问和反思现行的选举制度,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兼顾民意代表性和政治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德国社会与政治的稳定。(毛小红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