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这就是)将活生生的人类作为试验“材料”的医学研究者。原本应该守护人类生命的医学研究者,为何突破了底线?被认为在其中起到助推作用的是日本国内的舆论。
1937年,日中战争(注:中国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由于中方的激烈抗战,日方的牺牲也在增加。日本军将反抗的中国人们称为“匪贼”而进行扫荡作战。(日本)政府和媒体也强调日本的牺牲,驱动(日本国民)对中国人的憎恶。“暴虐至极的匪贼”“彻底歼灭匪贼”。舆论强烈支持(日本)军(对中国“匪贼”) 的惩罚。这种时代氛围与研究者并非无缘。
设置在731部队总部大楼中间,外围无法窥见,用来囚禁中国人、满洲人或苏联人“囚人”的牢房
除“731部队”之外,学术界蔑视“匪贼”的情绪也在扩大。相关证明材料在北海道大学被找到了。这是当时的厚生省主办的研究会(民族卫生研究会)发行的杂志,是研究染色体的大学教授的演讲记录(《断种法在外国的实施状况》),公然讲述将满洲的“匪贼”活生生地用作“研究材料”。
《民族卫生资料》(1940年):
想到如果“匪贼”杀人的话,虽不是对其作为报复,但将那些匪贼作为(实验)材料的话怎样?
“用死了的东西是绝对不行的……染色体的状态明显变差。”
“牺牲一名匪贼,绝非毫无意义。有如此良好的材料,以往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就可以做了。”
解说员:14岁时就进入“731部队”的三角先生,他被教导说,“匪贼”是死刑囚犯,所以可以用作试验材料。
三角武:正是这样的时代,不这么干的话,我们就会被责罚。就是这么一种想法。但是不能说出口,所谓可怜啊什么的,即使看到了,也不能说出口。说出口的话就成了“非国民”。可能就是那种氛围,或者那种普遍的风潮。
解说员:战争变得泥潭化的1940年代,“731部队”终于跨入了细菌武器的实战使用阶段。在中国中部的数个城市,至少3次散布了细菌。使用细菌武器攻击是国际条约明令禁止的,但日本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秘密地使用了。
川岛清:我在(“731部队”)期间,昭和16年(1941年)使用了第一次,昭和17(1942年)年又使用了一次。在中支(即中国中部)的“731部队”派遣队对中国军队使用了细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