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发力度不够相对的,是湘西旅游“过境游”的尴尬。“一般来讲,作为目的地旅游的游客停留时间是48小时,而湘西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8天,且人均消费比较低。”李平认为,湘西旅游文化的挖掘,应朝着可参与、可欣赏、可阅读等方向努力。
如何不断调整定位湘西的旅游特色,挖掘湘西的文化潜力,是湘西旅游面临的一个挑战。
吉首大学刘一友教授是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曾多次探访生前的沈从文先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湘西的文化积淀非常深,特别是楚文化。为什么湘西会出现沈从文这样的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成为文学大家,跟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家国情结为特征的楚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
2002年,随着三万多枚秦简的出土,里耶古城秦时风貌得以重现人间,这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电影《芙蓉镇》的上映,一个叫王村的古镇从此以古城瀑布的奇观闻名于世,这是一种文化的创新;2016年,浦市古镇升级为4A旅游景点,一大批诸如吉家大院等古建筑得以保护,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2012年起,随着边城开始着手重点发展旅游,边城风情小镇等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正火热启动,这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
外界不少人对于湘西的印象,多为“神秘”,而这“神秘”认知的背后,免不了会夹杂一些误解和偏见,比如联想到“赶尸”“巫蛊”这些历史上曾有的湘西地方风俗的传说。
“近几年我们同外界交流,做调研,反过来看湘西,发现湘西最美的是人性,这种人性美沈从文在1930年代《边城》就写出来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讴歌人性的善良、勤劳,以及对爱的忠贞。”李平在谈及未来旅游的发展规划,内心满是期待。
人性之美落脚点在人,而人的成长根植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认识,由浅渐深;旅游,从弱到强。旅游,为湘西架起了连通世界的桥梁,旅游发展的纵深推进,正为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绝美的湘西。
2016年获批“中国特色小镇”、从文学概念中走出的边城,也正为着即将激增的游客,做着准备。边城管委会主任李叶国在吊脚楼上将边城发展旅游的“大手笔”娓娓道来:保护古城造新城,古城墙“穿衣戴帽”,新城拔地而起,筹备的1050亩地、第一批融资3.5个亿现金的风情小镇已破土动工,预计年游客承载量控制在500万以内,待到县城机场建成、行程时间缩短,来边城的游客将大幅增加……
一步步行走,一条条大河,一排排高山,一座座小城,一幕幕愿景。
湘西的故事,在沅水客船,在不二门那亿万年的风化岩层,在浦市的辰河高腔,在酉水石壁镌刻的“天开文运”,在凤凰那沧桑的古城楼……
边城的那座白塔已经修复,翠翠和黄狗的塑像矗立在清水江畔,山里边一阵歌声响起,这一切,又在等待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