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拆除违法建设3834万平方米,拆除量达到去年的2.9倍;整治“开墙打洞”25000余处,完成全年计划的155.7%;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599家,完成全年计划的119.8%;整治“散乱污”企业4858家,完成全年计划的83.3%……
2016年12月1日,工人对北京南池子大街一座独门院落的违建进行拆除。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减量发展”,进入首都施政者视野。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发展全局,把握时代潮流,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新的历史使命。”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说,北京要更加突出减量集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瘦身健体”,有效解决“大城市病”。
“北京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增减挂钩、减量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减量发展,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3条红线。
面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在目前292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用地,不增反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这标志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5年起,北京着手制定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根据该目录,全市禁限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重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目录实施以来,北京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7万件。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正实现前所未有的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多来,北京诸多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累计调整疏解“动批”、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物流基地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企业1300多家;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累计向五环外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