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孝敬父母奖”算起,德清县的54个“草根道德奖”,设奖人身份各异,有农民、主妇、公务员、民企老板、外来务工人员……但每个奖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无比平实的心愿。
如县里第6个设立“草根道德奖”的钱素春,打小练就一身好水性,有“浪里小白条”的绰号。家住河边的她几十年先后救起过21个溺水者,但永难忘怀的是唯一那次救人失败的经历。
那年,45岁的钱素春在腊月刺骨的河水中搜救一个投水青年,过程很不顺利,她向岸边围观的人群求助,却没有一人伸出援手,哪怕抛一条绳子、递一根竹竿。当钱素春花两个多小时把人捞上岸,年轻人已经救不回来了。
听了马福建设奖的事,钱素春决定拿出打工攒下的5000元做基金,设一个“见义勇为奖”,她希望更多人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没想到‘见义勇为奖’已经有人设了,所以我最后设了‘热心市民奖’。”钱素春说。
设立“见义勇为奖”的是水产经营户徐燮荣。这个有副热心肠的老板从小就想当保家卫国的军人,看到有人受欺负,他总想挺身而出,但小儿麻痹症留下的残疾让他很多时候无能为力。
2006年,徐燮荣看到一则新闻,有见义勇为的青年被打成重伤,被救助者却消失不见。“我们应该让做好事的人不受伤。”徐燮荣说,“社会上总需要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抵制歪风邪气。”他拿出1万元设立“见义勇为奖”,奖励惩恶扬善、救人于危难的见义勇为者。
第23个“草根奖”设奖人是常年行善的拉煤老人陆松芳。汶川地震那年,78岁的陆松芳捐出了自己拉煤所得的1万1千块钱,有人算过,这笔钱,他不吃不喝要拉上两年合计50万斤的煤饼。2009年,老人设立“助人为乐奖”,希望更多人去帮助别人。
此外,退休职工钱立玲因为女儿从小残疾,设立了“残疾学子励志奖”,奖励全县身体残疾,仍发奋学习的学子;曾经也是外来打工者的企业家斯正良,设立“外来人员风尚奖”,奖励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倡导文明友善的外来工作人员;退伍军人刘志国设立“志国拥军奖”;县交警大队民警童溪水设立“交通安全奖”;李恺、胡法春、施剑青等16位退休老教师联合设立“少儿进步奖”;建立国内首个民间环保联系站、开通首个民间环保热线的“环保老人”朱天荣设立“天荣环保奖”;还有“一诺千金奖”“医德医风奖”“创业新农民奖”“诚信农产品生产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等等。
善良、诚信、爱国、孝敬父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在54个“草根奖”的名号里,我们能看到老百姓对生活最质朴的向往和对道德最本真的追求。毕竟,又有谁不向往身处这些美好词汇所描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