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辖区内的水质怎样,森林资源如何一目了然。”赤水市统计局副局长崔华说,官员离任时,这些指标都要逐项进行审计。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频出“重拳”。针对环保领域打击力量弱的情况,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公、检、法、司配套的环保执法司法体系。
针对环境污染处罚成本低的情况,全力推进生态公益诉讼。数据显示,贵州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以来,检察机关起诉153件公益诉讼案,案件数为全国第一,其中生态环境类案件超过45%。
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贵州用改革的力度突破生态体制障碍,从污染第三方治理,到跨区域生态补偿;从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到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贵州生态文明改革正在多层次、全方位推开。
产业优和环境靓共赢
走进贵州省仁怀市五马镇,五马河两岸青山映碧水,绿水绕人家,黛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临水而建,清净优雅。
但在几年前,这个乡镇却存有278户小造纸厂和11对煤矿,居民的生活污水也直排入河。
“以前水体黑臭、垃圾横流,生态环境一度恶化。”五马镇副镇长冯金维说,为了治理污染,政府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取缔所有小造纸厂,关闭重组10对煤矿,兴建及再建18座生活污水处理站。
如今,水质持续稳定在二类标准的五马河已成为仁怀市境内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村民罗国红说,这几年村里还成立了民间护河队,100多名巡河队员不定时上河巡查。
“亡羊补牢还不晚,但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值得我们思考。”冯金维说。
冯金维的思考,在我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找到了答案。
2014年,国家在贵州省中部1795平方公里土地上批准设立贵安新区,以期在这里探索一条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路。
贵安新区成为唯一承担生态文明示范区战略使命的国家级新区。
“一城山水全城景,十河百湖串珍珠。”贵安新区规划局局长郭波美说,新区的14条河流、131个湖泊、515个水塘、219个地下泉眼、535个山头全部纳入了综合治理保护,让城市水系串成“珍珠项链”。
同时,贵安新区投入47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建设5座高标准处理排放的污水处理厂;推进清洁能源,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超过50%……环保建设“组合拳”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新区共完成植树造林近5万亩,绿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