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搬了事,实现增收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事。搬迁之后如何致富?这是考验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
陕西省平利县针对离开土地资源进入城镇、社区的搬迁居民,尤其是留守妇女、中老年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积极探索“社区+家庭手工业”的精准脱贫模式。截至2016年底,全县已创办社区工厂41家,吸纳搬迁居民3000余人就业,就业人员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四川省依托大企业实行产业扶贫。李时珍医药集团实行订单生产,带动1000多个贫困户种植蕲艾、夏枯草等中药材,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其中易地搬迁户近200户。
河南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专项工程,统一流程、统一招采、统一运维、统一验收、统一监管,在已建成的230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单个规模不超过300千瓦的村级小电站,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
据统计,各地已为纳入2017年搬迁计划的1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谋划或落实了帮扶措施,户均帮扶1人以上。
自查、调度、考核等同步进行
易地扶贫搬迁事关全局,花大钱,下大力气,如何确保做得好?靠监督。目前,各部委联合建立了全面自查、定期调度、成效考核等督导体系,确保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自查——去年6月,各省份共派出50余个检查组,实地检查440个县、1436个安置区项目和537个迁出点,入户走访建档立卡搬迁户2912户10856人,完成第一次全方位体检,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定期调度——2017年,开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网,对工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动态跟踪、挂图作战、定点督办,形成上下贯通的监测调度系统。
成效考核——2016年12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出台,明确考核对象、内容、程序和结果运用、奖惩措施等具体内容。2017年5月以来,对各地2016年自评工作开展了抽查检查和综合评价,并向22个省份人民政府通报考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