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一场,掏空一家”。精准扶贫之前,记者之前在老区采访时,时常听到老百姓说这句话。如今,这已不是一件难事。陕西富县贫困户尹毛女年过花甲,心脏病、脑梗、糖尿病缠身,说起看病基本不花钱的事儿,她还是不敢相信。
尹毛女享受的是“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的健康扶贫服务:住院8天总费用5127元,但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只花了243元。而这一政策覆盖全县2099名因病致贫的老百姓,300多人已受益。
8月下旬,宁夏老区西吉县白崖乡的不少贫困户被政府移民到银川市金凤区。在润丰村,记者看到,青砖,黛瓦,马头墙,一栋栋徽派民居恬静矗立,远处一些老人妇孺坐在广场亭台闲聊。
记者推开一家大门,庭院开阔,六室两厅两卫,80多岁的马继宗老人跟记者攀谈起来:“听说要搬到400多公里外的银川时,我和老伴总觉得穷家难舍,但儿子儿媳不干,说一家三代8口谁也不能落下。现在还好像做梦,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实际上,在陕甘宁老区有上百万像马继宗这样大山深处的贫困户,被政府移民到“有水沿路”的好地方。
干部驻村帮扶 大家齐奔小康
“扶贫攻坚转方向,一村一策规划长;人换精神地换貌,靠自己描绘新篇章……”在宁夏老区六盘山下的和尚铺村,“五朵梅艺术团”的3位农妇随口唱起新编“花儿”小曲,一种幸福回荡山间!
西吉县有个烂泥滩村,“天晴扬灰,下雨烂泥”。57岁的县人民银行驻村干部秦振邦,在村部办公室贴的一张纸让人印象深刻:“两人一头牛温饱就不愁,一人一头牛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日子乐悠悠。”而当时这个有356户人家的村子,只有137头牛。
“村上工作太多了,真走不开。”秦振邦今年3月到烂泥滩驻村,瘦了19斤。为了照顾手术后视力不好的妻子,他索性带着妻子一起住在村子搞扶贫。6个月来,整理土地、发放贷款,他带领全村养牛户均达到5头。
政策来了,干部来了,贫困户坐不住了。一年前,陕西老区富县白龙沟村的贫困户张晓棉还在城里给商户送饮料打零工,去年他回到村子,领了政府送的50只“扶贫鸡”,尝到甜头的他又买了1200多只鸡苗。他算了一笔账,“存活1000多只鸡,其中公鸡600只,每只80元,鸡蛋每个卖1元,除去成本,净赚2.7万元。”
“老爹、婆姨常年吃药,就我一个顶梁柱。我也想趁年轻,把穷日子折腾成富日子。”今年,张晓棉除了忙活成立养殖合作社,最近又在网上查看养驴行情……
红军长征会师地将台堡是谢宏义的老家。在浙江开公司当老板的他时常思索,为什么非要走出老区?如何变劣势为优势?答案是:“要在黄土地里找到新希望。”2015年初,他返乡流转贫困户的山地,与科研机构联合试验高产作物;他研究红色文化,准备打造长征“体验馆”,带领贫困户走旅游扶贫路子。谢宏义说,“红军长征艰苦卓绝,一路上一直探索中国革命方向。如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我们要探索摆脱贫困之路,走好新的长征路。”(记者陈晓虎、邹欣媛、刘彤、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