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14日电题:“贴心人,问不倒”与“睡不着,走不了”——记在陕西老区脱贫一线锻炼成长的多名党员干部
新华社记者陈晨
一年前,村里来了个年轻人--29岁的陕西省甘泉县会计事务管理局干部程涛。可村民们没人在意,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到贫困户家拜访,就被这个贫困户主人下了“逐客令”:“你个小后生,能办成啥事哩?”
一年后,这个年轻人的皮肤变黑了,方言说得更溜了。贫困户开始把他当贴心人,有困难都找他。谁家的母鸡下了蛋,都会想着送两个过去,给他尝尝鲜。
“只有深深扎根在群众里,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程涛回想起一年来在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这一年,程涛从没气馁过。群众不欢迎,他就一张笑脸相送,贫困户不积极,他就带头做示范。短短一年间,村里的养鸡、地膜玉米发展起来了,老旧危房改造了,17户贫困户中有11户实现脱贫,曾经软弱涣散的党支部也有了凝聚力。
“驻村抓脱贫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党员的意义。”身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程涛曾多次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每次都会在“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展板前驻足良久。“作为一名‘80后’党员,这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陕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一批批老区的党员干部,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党性,在同群众的水乳交融中成长成熟。
“全村有多少贫困户,每户名字叫什么?”
“致贫原因有哪些?”
“帮扶效果怎么样?”
……
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代家沟村,面对前来调研的领导一串“连珠炮”式的发问,包村干部冯宇对答如流。
练就这样“一口清”的本事,源于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经历。冯宇说,大学毕业刚到村里任职时,自己甚至五谷不分,每天坐在村委会,一愣就是一天。
“不会干?那就去拜群众为师吧!”老支书的一句话,点醒了冯宇。
几年过去,曾经文气的城里姑娘变得粗壮结实。在她的带动下,全村17户贫困户有13户建起蔬菜大棚,人均收入提高2000多元。去年中秋节,她把贫困户栽种的小米、红薯做成“米月传奇”的月饼套装在网上售卖,短短6天就卖出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