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态红线绿色走廊待构建
大运河沿线基层干部认为,生态是运河的生命,宜从多方发力,共护母亲河。
首先,设立治理目标,提高污水达标排放和水质考核标准。位于下游的天津基层干部建议,宜逐步提高上游的污水排放标准至IV类,从源头保证水质,在水质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加快生态修复的力度。苏州市水利局副调研员贡瑞金建议,宜进一步明确各省际和市际间的断面责任,逐步提高考核标准。
其次,注重部门协同,构建跨流域治水责任机制。据苏南一位基层干部称,水利和交通部门在制定方案时,常各行其是,水利和航道工程完全可以协作,不仅可减少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减少对坡岸生态的破坏。
《大运河遗产点段专项巡查报告》称,大运河主要管理部门是水利部门;而在市级层面,运河的水文则是由水文局负责管理。大运河水质的监测管理是环境保护部门,河堤的用地管理是国土部门,河堤上防护林又由农林部门负责管理,管理机制不够顺畅。
不少基层干部建议,宜在顶层设计层面,国家和省级层面应该分别成立以省、市、县边界所在地政府共同参与、全流域的大走廊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抓好跨行政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水环境安全监管和预警等,实施上下游、左右岸同步管控。
第三,河湖一体规划,构建大运河生态大走廊。扬州一位水利干部称,蓄水靠湖,河只是水的载体。以扬州为例,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都是淮河入江水道重要组成部分,行洪期间承泄上游淮河泄洪来水,上游客水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极大,影响到长江水质,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
截至目前,东线一期工程已通水逾三年,输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然而,送水沿线区域尚存产业布局不合理、污染负荷较重、优良水体比例不高、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
京杭大运河沿线多位基层干部建议,宜建立设立大运河生态大走廊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涉及土地空间布局调整、湿地修复、良好湖泊建设、岸线防护以及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将京杭大运河打造成世界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的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