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街道:小支部为民解难题
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支部。在天桥街道,这里将支部进一步延伸,将党小组建在了街巷上,从而提升了基层党建的活力与水平,在源头上解决了百姓之忧。
在永安路社区,23名到社区参与街巷治理等重点工作的街巷长,和房管所、驻区单位以及社区积极分子中的优秀党员等一起,组建了永安路社区街巷治理临时联合党支部。定工作制度、定整治思路、定整治方法……伴随着联合党支部独创的“三定”工作方法,党员们提出,“街巷治理一定要带着感情做,做出感情来”。
作为社区积极分子中的党员代表,老街坊有着独特的知情优势,往往能够从共同利益人的角度,劝说违法建设搭建人配合街巷环境整治,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党员李玉芳不仅是联合党支部的一员,还是社区助老队中的骨干。一直以来,家住小腊竹19号的空巢老人刘大爷都是她的服务对象。在与志愿者一同为刘大爷老伴儿义务理发的过程中,李玉芳和老两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逐渐得到了老人的信任。当所有人都在发愁如何劝说老两口拆除自家的20多平方米违建时,李玉芳却并不着急,她只是在平时的聊天中告诉老人,“咱们西城是首都核心区,离红墙最近,居民就该有‘红墙意识’”。
听小李这么一说,固执的刘大爷渐渐放下了坚持,他们一家成为了社区拆违“第一户”,不光自己主动配合,还成了胡同里的“宣传员”,拉着街坊们一同加入到了协助拆违的行动中来。
当然,仅仅赢得了理解与支持,距离完成背街小巷的治理任务还远远不够。违法建设拆除后,腾退出的空间如何利用,成为了摆在联合党支部面前的头等大事。
“过去,政府部门怎么做都是各部门去规划。现在好了,听取了民意再立项,街巷品质的提升终于能按照我们百姓的需求去实现了。”正如大伙儿说的那样,在综合了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的意见建议后,联合党支部制定了“整治+美化+便民”的提升思路。于是,晒衣杆、休闲椅、文化墙、花池等便民、美化元素,相继融入到了街巷品质提升的设计和施工中,让百姓体会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
金融街街道:小支部破解停车难
与天桥街道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金融街街道同样尝到了将党支部建在街巷上的甜头。常年久治不愈,使得“停车难”渐渐成为了金融街地区的痼疾顽症。在二龙路社区,这里以背街小巷整治为抓手,在下岗胡同组建起了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及辖区单位员工组成的联合党支部,从管理这一源头,破解了困扰这里多年的“停车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