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默哀、献花、鞠躬……
时光荏苒。2017年8月30日,即将开启新学期的第六届“胡吉伟班”的同学,来到华科青年园中的吉伟塑像前,将“看望”吉伟学长作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林间的风,吹拂他们年轻的面庞。
争创“胡吉伟班”,“理念必须契合英雄精神;评审中,也是优中选优。”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告诉记者,“当时,拟定的第一条评分标准是:心怀祖国与人民,拥护党的纲领政策,有崇高的道德追求。”
16年时光飞逝,评委变了、参选班级换了,但这第一条评分准则始终未变。张建华说,“胡吉伟班”作为因德而生、以德为先的班级,对于德行的坚守不仅体现在其命名上,更应融汇在其评选的标准上。
6届评选,对德行的考量有增无减。从第一届“胡吉伟班”评选以来,对精神文明等德行方面的考察均占总分的40%以上。标准中,“班级成员学年参加义务工作(或志愿者活动)平均时间”成为重要指标之一。
“每届‘胡吉伟班’的要求都很高,它也是对整个班级综合素质的考验。”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博士生朱紫雯说:“竞争特别激烈,争创的过程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班级在奉献、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差距。这些都成为同学们后来努力的方向。”
成为“胡吉伟班”,有哪些最为直接的变化?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对于彭玉磊而言,答案是以德行铸班魂,以团结树班风。“吉伟是我们大一时的班长,大家时常追忆他在当班长期间无私的付出,他的榜样作用,使得我们班级变得更加团结、友爱和互助。”“吉伟精神的实现,并不一定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个正能量的光源,以自己微弱的能量和光芒去温暖和照亮身边的人。”
——对于第三届“胡吉伟班”成员李倩而言,答案是以赤子之心坚守,以全身之力践行。胡吉伟曾在班级内以寝室为单位,发起“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这在历届“胡吉伟班”中,尤其是党支部中得到了传承。“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温暖,我们彼此相互温暖,继而去温暖他人,每一个人都学着去做一个高尚的人。”曾因生病住院一个多月,靠同学帮忙记笔记、补课完成课程的蔡玉婷同学如是说。
——对于第六届“胡吉伟班”的资助委员胡丹凤而言,答案是以行动传递精神,以爱心服务社会。她还记得,班里最初与关山街汽标社区签下长期义工基地协议书时,社区中有老人不理解,认为是“作秀”。“胡吉伟班”的同学们通过连续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赢得了好评。“是吉伟精神在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