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北地区为生态做“加减法”,持续增加生态投入,减少生态资源消耗。据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00多平方公里,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转变背后,中国西北角的绿色贡献功不可没。
顶层设计 制度为环保护航
个案可以成就典型,道路则要以制度铺就。
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
制度之下的实践,西北角在探索。
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对包括昭苏县在内的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域不再重点考核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转而重点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并实施主要领导环保离任审查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从而在制度层面约束一味追求政绩的短视行为,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公认为亚洲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气候启动区之一。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一年多以来,园区整合原有部门,统一行使生态保护职能。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园区的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表示,重点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引导地方政府政绩观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 释放生态红利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南疆喀什叶城县,一面黄沙,一面翠绿。
来自四川的、“深耕”南疆十几年的农场主朱文光,走在红枣地里,看着一个多月后即将成熟的红枣,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当时这里一刮风,眼睛都睁不开。”说到几年前年他刚来叶城的戈壁滩兴办农业时的样子,他言语中充满唏嘘。
如今,他在戈壁滩种植了45万棵白杨树,同时拥有成型的红枣、苹果、枸杞等经济作物一共7000亩,成功地在沙漠边缘起到了防沙治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