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没人愿意干,我琢磨着在林区反正没有其他法子想,就参加了。”张平一家三口承包了300多亩荒山,以种植速生杉树为主,后又陆续种了杨梅、脐橙,林下又养了几百只鸡。“脐橙还没挂果,30多亩杨梅每年能带来两三万元收入,养的鸡一年也能卖到2万元左右。加上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日子过得不错。”
开办家庭林场依托的是林地。“护好林子就是保护我们饭碗。家庭林场搞起来后,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了。原先每年都由上级统一组织森林抚育,查看病虫害、清理杂草等,现在我们都主动干了。”张平说。
“过去巡山一天要走20公里。”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四川省洪雅林场参加工作的巫炳松说,现在他从事的是一个“新型工种”——森林康养服务。
兴起于欧洲的森林康养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它不同于简单、短暂的森林旅游。“要在林子里住下来,生活一段时间。游客能充分享受到森林带来的各种体验,如食疗、瑜伽、森林禅茶、林中漫步等,促进身心健康。”巫炳松说,他和同事利用各种机会,向森林康养专家学习了许多有关森林康养知识和方法。
“森林是良医,走山治百病。”这是巫炳松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如何在森林里呼吸,如何爬坡上坎,如何选用森林食品,都有很多讲究。
在洪雅林场380名林业职工中,有100多人像巫炳松一样,从事森林康养接待工作。去年,巫炳松参与接待了179批次的游客,洪雅林场玉屏山森林康养基地去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森林对我们的意义越来越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真切。”巫炳松说。(记者:储兴华、周文冲、侯文坤、周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