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网剧如此一骑绝尘的势头,也让不少电视人始料未及。在2008年至2012年,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以生活小场景、低成本、互怼台词甚至恶搞为特点的剧目,虽然它们也能聚拢一批粉丝,但作品本身大都透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当时,不少网剧都靠吐槽现实来“搏出位”,制作稍显粗糙,甚至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但最近几年,在小鲜肉扎堆、题材同质化的传统电视剧的衬托下,一些颇具解构精神、更写实的网剧让人眼前一亮。加之年轻受众面对传统电视剧固有的题材套路出现审美疲劳,题材新颖、制作精良的网剧成功触动了观众的神经。
题材多元、内容更贴合年轻态的语境,是网剧区别于传统影视剧的一大优势。比如,《余罪》《心理罪》《最好的我们》等优质网络剧,就给年轻的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
由于网剧吸金能力有限,创作团队主要是一些希望借网剧施展才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善于靠强情节、不落窠臼取胜,他们充满激情的创作,为市场提供了《盗墓笔记》《灵魂摆渡》《法医秦明》等题材清奇、反套路、脑洞大开却诚意满满的作品。
相较于“没大咖就不敢卖”的传统电视剧,网剧不迷信明星效应,而是依赖优质内容吸引受众。这不仅给那些年轻演员提供了机会,更减少了剧组的片酬支出,让创作者能将更多资金用于提升拍摄与后期制作的质量。一些网剧在筹拍时,网友就纷纷呼吁“不要请大牌”“请把经费花在特效上”,更说明这种“内容为王”的网剧导向已得到市场认可。
2015年起,网剧精品化的大幕正式拉开,网剧在市场规模、用户基数、制作品质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摒弃粗制滥造之后,网剧行业提前迈入“精耕细作时代”。2016年,中国网剧市场年总播放量达892亿,较2014年翻了3番。如今,网剧正不断侵蚀传统电视剧市场,成为各方资本争抢的香饽饽。
在优质头部内容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网剧创作者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和节奏感。随着移动网络的繁荣与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伴随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成长的80后、90后和00后,在网络平台上找到了更新鲜、与自身生活关联性更高的内容。古灵精怪的《太子妃升职记》、惊险刺激的《余罪》、写实中还原中学时代的《最好的我们》等,都被称作“以电影制作标准制作”的超级网剧。它们依靠风格化的叙事带动节奏,在影视剧行业中形成四两拨千斤的声势。网剧爱好者的热情,让追网剧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口碑传播下撬动了上亿用户的观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