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贵州每年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一度比较突出。这两年,全省每年有80万左右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当地基层干部认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和产业化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吸引“雁归巢”很重要的原因。
据道真县人社部门统计,2014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3万人,到去年底减少到6万人,近7万人返乡使留守儿童从1.1万名减少到6500名,空巢老人、留守妇女也大幅减少。
这个县洋溪社区村民韩艳华与妻子一起在浙江打工5年,去年9月回到老家流转40亩土地种花椰菜、辣椒,全年可种植两季,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今年33岁的韩艳华对记者说,政府扶持农民发展“订单蔬菜”,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道真县扶贫办介绍说,依靠产业扶贫,不少农户主动放弃“吃低保”,全县农村低保户自2014年以来减少约70%,今年县里自我加压,计划脱贫1.3万人,使贫困发生率降到7.4%。
产业扶贫需大力拓展产业路
“人走山路猪坐轿,人在流汗猪在笑;不是肥猪要坐轿,而是山中没有道。”这是曾经流传在贵州一些山区的顺口溜,反映了农民对改善交通的期盼。
而今,“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已成为贫困山区干部群众的共识,交通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道真县2016年新增县乡、通村公路1485公里,是“十二五”时期总和的1.8倍。交通改善了,汽车能开进产业区收购农产品。
道真县交通局副局长冉佳文介绍说,去年结合村组公路建设,道真建成产业路500公里,今年还要建400公里。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全县还需修建1500公里通村通组公路,资金筹措压力较大。
产业路“梗阻”影响产业效益。赤水市现有竹林面积131万亩,种植竹子是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之一。“每年有80万吨的毛竹可供采伐,但由于产业路通达深度不够,实际利用率只有50%左右,相当于有价值6亿元的资源未变成财富。”赤水市林业局一位负责人说。
贵州自2015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后,已逐步将交通建设重心转向农村路网建设,今年将实现建制村100%通油路,预计到2019年实现组组通公路。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宜与当地产业发展一同规划布局,整合资金投入,让通达的产业路助力山区贫困群众快步迈上小康路。
向“苦甲天下”告别——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产业扶贫报告
“一笔”“一画”显真情——“手绘贫困地图”里的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