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快车”,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在当今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反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世界,“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广泛响应、取得超出预期成果。
当人们用双脚丈量中国的土地,就会发现:上海外滩的夜霓虹璀璨,贵州山区农村仍没有路灯“点亮”黑夜;港珠澳大桥似长龙卧波,西部峡谷的村医还要溜索过河给人看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挪威劳动生产率高达18.1万美元/人,中国仅1.4万美元/人;瑞士单位能耗经济产出高达25.6美元/千克标煤,中国仅3.1美元/千克标煤……“我们亟待通过创新挖掘劳动力大国的潜力”中国战略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说。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中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创造了耀眼的经济增长亮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如是说。
时代在变,民生诉求也在不断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执政党的郑重承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今,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是‘世界级’难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也是不断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八个更”为改善民生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山西吕梁,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