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刘福成说,之前听说要建海绵城市安置小区,都担心会不会超出预算,让回迁户多掏钱。直到领到房子钥匙,才明白住上“高科技”的新房子,钱却不用多花。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复制,各试点城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文杰博士认为,遂宁破解“烧钱”难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因地制宜。
在河东新区体育馆旁的马路上,记者拿起水龙头,模拟降雨对路面进行冲刷。从一个钢化透明玻璃坑洞里观察到,喷涌的水流冲到路面很快就消失了,通过透水混凝土渗到下面的碎石层、细沙层,随后进入蓄水模块。当蓄水模块达到一定储量时,多余的水通过排水管网,流向不远处的水塘和湿地。
河东新区建设局副局长李建宁说,经过实践检验,他们发现透水混凝土透水表现最好,比其他实验室材料透水性能高出40%左右,而且价格便宜。
“此外,蓄水层也不必都用市面上卖的蓄水模块,价格高,一立方米就要2000多元。”李建宁说,“我们改用本地的碎石,一立方米只要二三百元,效果一样好。”
类似“小巧省”的“土办法”,在遂宁“海绵城市”建设中解决了许多大问题:对既有道路的雨水口进行“微创”改造,大幅节约工程造价,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创新调蓄渗透新工艺,采用钢带波纹管、钢筋混凝土管代替部分塑料制品,大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大量使用本地材料,用连砂石、碎石、多孔砖等代替价格昂贵的成品塑料制品……
“‘海绵’是城市规划建设的‘补课’,需要因地制宜、技术创新的办法。”李建宁说,从长远发展看,还会大幅度降低城市维护成本。
以“海绵理念”坚定绿色发展意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值盛夏,遂宁圣莲岛上,数千亩荷田中的荷花正在盛开。每到傍晚时分,前来锻炼身体、观赏荷花的市民络绎不绝。
放暑假的大学生林小可几乎每天早晚到圣莲岛跑步。他说,这里几年前还是交通不便、环境脏乱差的“猫儿州”,岛上居民出入只能乘船,平时少有人来。下雨积水内涝,踩得一身是泥。
“没想到,荒凉的猫儿州竟成了风光旖旎的圣莲岛。”林小可说。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遂宁没有把这个四面环水的“黄金口岸”开发成房地产项目,而是用来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只保留了原有居民的就地安置。如今,圣莲岛已成为遂宁市公园类中最大的单体“海绵”项目,绿化率达60%以上,栽种800余种荷花。湖中有岛,岛上有湖,从自然岸线到锁水湿地,形成了城市的“天然氧吧”。
今天的遂宁,既有“大海绵”,也有“小海绵”。
“大海绵”是通过城市蓝线、绿线的划定,对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实施保护和修护;“小海绵”是对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实施源头减排。大小海绵相融相促,努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海绵理念”,不仅正在破解城市规划建设和内涝难题,也让这座城市更加体会到绿色发展的甜头——与5年前相比,中心城区绿地面积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24平方公里,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同时,遂宁地方经济也逆势上扬,增幅连续位居四川省前列。
“绿而遂宁。”赵世勇说,“绿色发展之路,才是希望之路,遂宁会坚定地走下去。”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