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第三批督察反馈意见中,对7个省份都指出了政府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对辽宁、湖南和贵州的通报中还使用了“乱作为”一词;7个省份也都被指出重发展、轻保护问题,一些突出环境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其中贵州“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发展与保护割裂甚至对立看待”;多个省份存在瞒和骗的问题,督察组直斥天津“做表面文章”“影响十分恶劣”,湖南、辽宁则是“弄虚作假”,安徽存在“以保护之名,行开发之实”的情况。
转变发展理念,中央环保督察不是“稻草人”
在中央环保督察风暴背后,体现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决心。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标本兼治的快速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等接连发布。
但在实际反馈中可以看到,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仍不容乐观,甚至环保督察工作在地方也屡屡遭遇阻力,近几年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环保部督察组督察人员甚至被扣留。
如今,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也越来越严格,有专家表示,中央环保督察不是“稻草人”,敢于动真碰硬,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在中央环保督察效应的带动下,地方政府开始不断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出台了有关环境保护职责分工的文件,24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方案,24个省份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其余省份也在制定和征求意见之中。